“热点”与“冰点”-问题与探讨:愈演愈烈的人口危机
生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社会生活考量… / 临
人口危机与婚育困境之多维度解读(婚育与生命伦理问题探讨一)
近来有一个话题,已经引起比较广泛的关注:
受低生育与老龄化的影响,愈演愈烈的人口危机正在逼近
——2022年,日本新生儿数量首次跌破80万,首相确认“情况危急”;
——韩国人口连续3年出现自然减少,2022年过半市郡区新生儿不足千人,4年内近万幼儿园关门;
——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结婚率、生育率下降的同时,离婚率与老龄化率呈现进一步上升态势;
……
虽然,各地有关方面近年已经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并出台了多项支持性措施,旨在鼓励年轻人积极婚育。然而,无须讳言,收效似乎甚微。
人口问题,尤其是婚育问题,可以说是当前大家非常关注的一大民生问题,自然也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可由于所涉主客观因素甚多,人们往往是众说纷纭,不得其要。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我们作为社会与生活领域的调研人员,有必要做一些相关的疏理工作。
(一)“天真”与“天伦”
“孩子是个体生命的延续,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延续。”
众所周知,除了千万年来,社会的一些思想或习惯的传承,还有很多人非常享受那种与孩子们在一起生活的乐趣。
“孩子会慢慢成长,每天看着他们天真的笑容,以及时或撒娇,时或赌气什么,自己感觉累点也是值了!”
通常而言,孩子们比较单纯,与他们互动常常不用兜圈子,而且不少孩子显得天真又活泼,非常的可爱,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人的心理也会变得更年轻一些。
前不久,我们曾提涉过香港演艺明星张柏芝,有报道说她不止一次说过喜欢做母亲,甚或期待着“能让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的到来”。
然而,由于背景条件的差异,在结婚与生育孩子的问题上,年轻人的感受也往往有所不同。
从主观因素来说,希望婚育的人还是比较多的,但受经济和家庭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又感觉有些心力不支。比如,有了孩子得有人带养,是不是?
再则,时下社会生活的套路可谓是层出不穷,人们生活着大都有些不容易,心理也焦虑不少:“世间生活太累,不想让孩子与自己一样那么的累!”由此,觉得婚育方面的问题还得好好考虑。
(二)“有形”或“无形”的压力
记得人民日报微信公号里曾登载过这样一段话——
人生的美好状态是:活得有度,规律生活;活得有爱,传递温暖;活得有趣,知足常乐…
而当前出现的生育困境,可以说,大家的心里都有些不好受,许多人由此都在思考、观望中。
其中,有年岁大一些的人,认为是年轻人的思想问题。看一看,似乎也确有这么一回事吧,那么年轻人的思想从何而来?背后究竟有些什么因素呢?
当前不难看到,青年人群体在回答诸如“为何选择晚婚?”“为何在生育问题上犹豫不决?”一类问题时,表示“生活压力大”的比例是比较高的。
究其原因,早年养育下一代,主要的困难多是衣食问题,而这些年衣食问题虽然大都远去,可青年朋友们身上日渐增大的压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在婚育生活方面依然有些不容易。
“生活着,财米油盐姜醋茶,每天为一日三餐劳作奔波!”
“人往高处走,活着容易,向往美好生活,活出精彩很难!”
“养育孩子的过程,存在着太多的不安全或不确定因素…”
众所周知,不说照顾二宝、三宝的,仅就上下班接送、课业辅导以及游戏与安全问题上就可能有些力不从心了。
“小孩子读书,起早摸黑。天不亮去学校,晚自习回来差不多到半夜…”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小孩,大人,多年来,似乎都得使劲拼命儿,这个压力大不大?
以低年级孩子的家庭辅导为例,基础条件好一点的,孩子乐学,有成就感,反之呢,孩子感觉压力大,大人的压力也非常大,甚或容易上火。
在假日里,孩子需要陪伴,故事更是多多。通常而言,每到开学的日子,家长朋友们聊起来大都会长舒一口气!
抚养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行教育问题无疑值得大家深思!与此同时,自然还有工作、住房以及家庭与身体健康方面的压力,等等。
因而,曾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太难了,几乎一出生就是几百万的压力压在了你的身上!”
人的感觉虽然是相对的,但不少年轻人心里担忧的是,婚育会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小的负担,会影响前程,尤其是在自己还是“浮萍”样风雨飘摇的时候…
诚然,这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些过来人“有什么条件,就过什么样生活”的观点,似乎也说得过去。但这些年,年轻人奔波在外的情况比较普遍,也是有目共睹的一个事实。
“先立业,再成家”,他们远离家乡,许多人往往连基本生活自理都有些尴尬,要是遇上加班或通勤类问题,日常的饮食都有些勉为其难——自己做饭或单位食堂的比例不高,不少人就靠外卖类食品来充数……
近年,大家可能已经看到,“年轻女孩胃痛查出胃癌”、“25岁小伙子因心梗离世 ”类消息已是层见叠出,其中,既有当事人应试教育背景下家务劳动能力与习惯缺失,抵不住商业社会诱惑类原因,同时也与精神压力问题往往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负担不少,压力偏大,他们有的已经承认,“连自己都照顾不过来”。
有父母可以帮忙安家、带孩子者,自然比较幸运。而要是父母没法帮忙的,甚或一间面积不大的房子里住着五六个人、十来个人的,即使不说压力大不大的问题,想要生育下一代多少有些不现实吧。
现代社会,尽管年轻有为者已经大批涌现,青年群体中攀比心和超前消费问题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可同时,一切靠自己,活得几乎“筋疲力尽”,对未来感到迷茫者也有不少。
加班文化,今天不知明天生计…不少人由此吐露:连自己都过的不好,为什么还要生育,让小孩子来世上受苦呢?
而有的人,长期处在一个高压或准高压的生活状态下,一种无力又无奈感久久不散,不能给他或她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连婚恋生活都选择放弃了,生育下一代之事自然就更是无从谈起!
(三)“豪宅遍地”与“早不保夕”之焦虑
要分析实际原因的话,大家应该不难理解,肯定不止五个、十个。而其中,经济问题大都是绕不过去的。 就此,有人觉得:现代人普遍都在使用手机,路面上车子也都是满地跑的,还有因为吃不饱而饿死人的吗?要是买奢侈品、胡吃海喝的,自然有多少钱都不够花!
不错,近年不少人生活上比较奢华,有的甚或课堂上也公开宣称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住别墅、开宝马、娶美女",“挣不到三、四千万就别回来见老师!"
众所周知,一些先富人士,一顿饭、一双鞋子就是几万、几十万,连“五千万”、“一个亿”都算是小目标;一些大都市,豪宅的拥有者,有报道提到三分之一是飘洋过海的移民群体…
然而,这个社会,既有“一夜暴富”的人,同时也有“一贫如洗”的,甚或负债累累、早不保夕者。包括创业失败,以及需要归还教育贷款,等等。
有些事,听着似乎有些刺耳,可比较时兴的提法——“正能量”和“负能量”是相对而言的。因而,我们通常坚持实事就是原则,在恪守社会伦理底线的同时,不轻易回避一些现实的生活问题。
比如,现在婚育成本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小孩出生开始,吃喝拉撒托都是钱……”
“待长大一点,各种教育培训以及医疗类开销,真的有些力不从心!”
这些方面的问题,一部分家境优越,家产几千万甚或上亿,家庭年开销三十万、三百万者,通常是难以想像的。
最近,一些百度网友就先后反映过这方面的的一些困境——
有的表示,自己结婚、买房都没有父母支持或帮衬;
有的孩子出生后,妻子做“全职太太”,丈夫一个人工作养家(包括家乡老一辈),生活着只有自己心里清楚;
还有的人吐露:在婚后第一个月起就开始供养老人,而孩子依然需要自己亲手带大…
可以说,一些地方百姓的经济负担之重,常常是“有口难开”,“一言难尽”。
“现在人到中年,没车、没房、没存款,活的真的非常憋屈,太累了!”
诚然,大家也应该看到,就生活背负问题,经济与就业问题,社会各界近年帮困扶贫的做了不少的工作,只是一些政策的调整尚难达到预期之效果,一部分城乡百姓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生育以及教育,住房、养老等一系列的问题。
事实上,一段时间里,无论网上,还是网下,都有人直言:
现在一些年轻人不愿生育,其原因之一是他们连自己都养不起,哪儿还养得起孩子?!
都市打工,收入无疑高了不少,可房租费往往占去了一大半,经济条件通常难有多少改观,即使当事人想要孩子,也可能遥遥无期。
有的年轻人甚至还吐露了一个尚有些争议的事实
——就本人而言,不是生不生或要不要孩子的事,因为自己是婚都结不起,连恋爱的资格都没有了…
记得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名中年打工者,租房生活十多年,期间帮房东缴付了部分款项,可离开之时,除了一堆行李,连一块砖也没有到手!
还有一则新闻报道则提到,“千年古都地产梦碎:买新房首付2成并可享受补贴,依然卖不动!”
与此同时,人到了中年后,丢失工作或者被裁员的概率渐渐在增大,如一些青年朋友发现身边“35岁找不到工作”的人有不少
,因而产生一种未来生活的焦虑感,直接表示:今后怎么生存,不敢想象…
为此,人大代表最近又提出“给女员工集中的企业减税”方面的建议等。事实上,如何让经济结构与社会分配机制进一步适应各阶层民众生活,无疑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调研、拓展。
(四)“加班”风潮
前面已经提到,时下年轻人思虑生不生孩子的问题,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因素。
可以说,在生育这个问题上,既有人觉得,生养孩子嘛,不妨根据自己的条件量力而行。也有人认为,养孩子不仅需要财力支持,还得有足够的精力!
现代人,绝大多数都要上班工作,笔者虽然见到过一些单位实施“早9,晚5”式——除去中午休息大致是6小时工作制,更多的人面对的依然是“8小时工作制”,而且能实现“准点下班”者也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因为近些年直面“996”、“696”式的还大有人在。其中,有的每月只能休息三、四天,甚或因职业有些特殊,长年里都免休…
这里,不妨听一听几位职场人士发出的声音:
“现在的工作,几乎天天加班,哪有精力照顾孩子?!”
“我是不想我的孩子来体验我的十二小时两班倒,全年无休的生活!”
虽然当事人的情况没有多少普遍性,但前不久有报道透出的一则消息,还是有些参考意义的
——一位女士,只因其在试用期准点下班被公司指责其态度有问题而遭辞退…
大家不难想像,一些上班族,如果加上通勤和部分家务等,要再分出精力来照料人,实在有些勉为其难吧。
尽管近年各地体力劳动大为减少,但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包括劳动强度发生的变化也是不难看到的,既有工作变得轻便的,也有强度趋于增大的。
其实有材料显示,相当一部分东亚企业的员工也“渐变成了加班狂”,甚至连“过劳死”现象也有再次抬头之势…
因而,常有职场人士时不时的会发出一些感叹:
“现在不断比产值,要业绩,工作压力太大了!”
“真的是有心无力,个人做不到像陀螺一样,围着工作转完又围着孩子转…”
而针对当前一些企业出现的加班生活问题,有年纪相对大一些的人在私下议论时,吐露说:过去,厂里当工人端的是铁饭碗,心神比较定;如今,无疑是老板在当着家,“打工的生活大都是不保底的”,“四处打工找事做的比比皆是”。而老板们的生活呢,他们是否都稳定?尚有些不好说吧。
近期,几起“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怒撕毕业证”事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下就业市场的一些现状,寻就“岁月静好”,并非易事 ...
(五)被“孤分”的时间
养育新人,离不开后勤服务,经验多少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陪护时间得有所保障吧。
可现实的问题是,不少人既没有精力,似乎也没有充相对足的时间——
有的人在岗时间长,假期少;
有的人异地工作,聚少离多;
有的下班后,忙于手机视频,应酬各种社会关系;
自然,也有不少人需要安排“职场充电”,或为职称,或为事业;
另外,还有一些人呢,因为父母年迈或身体状况比较特殊,需要频繁的来回跑…
众所周知,要是小区或单位有幼儿园配套,接送时间上无疑会省不少。
曾有人在说起早年一些单位时,语气之中流露出一种多少让人羡慕的幸福感——
“那时不仅有附属幼儿园,还政策性提供哺乳、探望时间呢!”
而今,不难理解,这些似乎有些奢望了,有的人即使上个厕所,也可能得好好的掂量一番…
这里应该说,现今幼托机构普及率已经大幅提高,孩子两周岁以后基本可以送去幼教机构托管或活动。所存在的问题是,要是孩子生病了,或调皮、课业紧张等,还得有人挤出时间来接管吧。
比如,人出差,或上夜班什么,就没时间照管孩子了。诚然,有祖辈能帮忙照料,或者家中雇有专职保姆的当属“幸运者”。
与此同时,一些中年夫妇先后议论、反映:
“疫情期间,自然天知道。可疫情过去后,老师也常常打电话,说:孩子毕竟是你的吧……真的是太累了!”
“上有老,下有小,要说‘累死人’有点不太好听,可经常三、四个地方连着跑,时间真的很紧张、很紧张!”
近期,有专业机构调查表明,近九成留守儿童在长期使用手机玩游戏、看短视频(
参见2023年3月2 日《中国教育报》)
而要想把“掉进手机里”的孩子给 "捞出来" ,没有一定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困难更是重重!
另有消息说,现今不少中小私企有形、无形中在实行“10小时、12小时上班制”…
“你看,我们那有时间生小孩,生了小孩又怎么带?!”
这个问题的关键,似乎还是时间的短缺,或被分割、碎片化。诚然,孩子年幼,或上下学时间、家庭辅导与工作时间有冲突,选择做“专职妈妈”或“专职爸爸”也不是没有先例。就此,一些当事人也表示曾经考虑过,她(他)们所担心的是,不上班,易与社会脱节,而要是时间长了,还可能被家人或同龄人所轻视,在相对浮躁的环境中,出现家庭变故的概率同样不低。
众所周知,现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又大,要是几个人异地分居,甚或还要照顾一老一小的等,时间矛盾解决不了,生育的意愿无疑是会降低的。
(六)观念:渐变与突变
近半个世纪来,科技发展之迅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与此同时,人文领域,一些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多少让人有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从“多子多福”,到“两个够了,三个多了”,再到“不必让不确定甚或屈辱的生活继续传承下去”…
变化之快,让许多人难以相信,甚或不少人直言:看不懂!
其实不难发现,一段时间来,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心理环境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其中,年轻人的思想变化,首先发生在婚恋生活方面
——从“父母之命”,到“相亲结婚”,再到全方位的“自由恋爱”;从七大姑八大姨“催婚”风盛,只能选择随波逐流,到活出个性与尊严,婚恋生活顺其自然,不做勉强选择。
在多方面的影响之下,一部分青年朋友近些年就不愿轻易进入婚姻的殿堂,或者被称之为“围城”生活圈子。
思想观念或生活方式的变化,渐渐的,也带来了延迟婚育甚或不婚不育现象的蔓延。而这,时下无疑也是“生育困境”的一个主要因素。
进入新世纪,人们有了更多接受教育、改善生活以及提升品质的机会,当结婚生子与人生理想出现冲突的时候,一部分人就会考虑选择后者,也不乏一些人觉得生育孩子“太过操心了”!
应该承认,现今两代人的婚恋观、生育观差异比较大,似乎尚难进行调和。例如:
“老一辈人再穷,压力再大,不也要生育三、五个吗?”
“父母那一代人,连饭都吃不上,不也把你们给养活大了…”
“生活压力再大也得生,要不然就对不起自己的祖宗!”
“好多人书读多了,连祖宗和历朝历代的传统都给忘了,这是社会的悲哀呀!”
这,自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大伯、大妈的声音。对于这些观点,人们或多或少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年轻人呢,自然也有自己的一些观念或想法——
“每天6点左右得起床,晚上往往还要上补习班或晚自修…看着孩子上学比大人上班还辛苦,真有点受不了。”
“低年级,七八岁的孩子,就要背古诗,背外语单词,年级高一些的,各种作业做到22点、23点也常常做不完,甚是让人心疼呀!”
亲身经历,或是看到身边一些孩子的现状,让他们萌生出不同的想法:孩子来到这个世间并不快乐,在“生”与“不生”的问题上,不能轻易听家人,随大流!
有的人,工作多年住房没着落,频繁搬家,心里未免有些酸楚,再加上婚恋生活不怎么如意,磕磕碰碰的,觉得人活着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对未来不抱太大的希望。
“如果给不了下一代足够好的生活,觉得还不如不生他们吧!”
而一些工作相对稳定,住房问题也解决了的姑娘、小伙子,生育意愿应该说还是可以的,有的甚或非常喜欢小孩子。但同时也有人不想劳烦父母,觉得他们的一生已经够辛苦的了,不便再给他们增添额外的负担,另外再加上其它一些因素,认为不生孩子,不劳烦父母也是一种“孝敬”。
众所周知,现实生活往往是七色纷呈,比较极端的情况自然也存在着。例如:
有“27岁女孩考研/公失败后宅家啃老,让父母亲人愁得不行”;也有“老母亲控诉三十多岁孩子不愿应聘也不想创业,多年仅靠一台手机混日子”的。.
孩子天天宅家,既不工作,也不体谅家人,由此一些父母或亲友觉得,这一代人小时候吃苦太少,缺乏责任意识——
“煮饭、搞卫生,基本的家务活都干不了,苦更吃不了,尤如一些‘巨婴’!”
“以前的人,生七八个的都有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有些冷酷,缺乏起码的孝心…”
而一些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似乎也有些非同寻常——
“生孩子出来,就是为了继承劳碌、贫困与无奈的吗?”
“自己在世上受苦、受累,何必还要让下一代接着去承受……”
不难发现,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有点时代特色的文化教育,年轻人表现出来的婚姻家庭观念,以及亲子关系意识、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绝不可小觑的。
“你们当年问过孩子了吗?不要以为孩子们都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孩子长大了,是用来养老的吗?早年有否征询过孩子本人?!”
甚至有年轻人在与年岁大一点的长者论理时,还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来助力:
“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甚或是恐慌,那么不生他们也是一种善良!”
顺提,还有一点不容忽视,观点不同,交流不畅,心理状况大都好不了。就此,两代人思想观念上如何求同存异,无疑需要大家多留点儿时间,进一步做些互动交流,是不是?
(注:环境与饮食结构问题,家庭结构与生活安定问题导致一部分年轻人身心状况异常,以及是否应该“挤在大城市一起卷”的话题,因篇幅关系,这里就不单独展开——赘述了)
(七)挑战与考量
如果说,人口过剩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那么人口急速下滑呢,社会的稳定性同样会受到严重的挑战!
据说,日本政府首相顾问最近(2023年3月)就向社会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出生率如再跌下去,日本就要“消失了”! .
人口生育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观念问题、责任心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劳动意识问题、资源分配问题以及阶层结构问题、思想文化建设性的问题。
诚然,作为个体的人,是具有某些能动性的;而社会意识或生活环境呢,对于生命个体的影响作用,无疑更大、更广泛,甚或更为深远些。
就此,一些有识之士分析指出,不要认为还有拖延的机会,以后再做选择的话,可能会更加艰难的。那么,办法或对策究竟有没有呢?
这里,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减少了,比如那怕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半之“忧”的话,情况是否会有所改变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可以肯定的。而此,必要的社会机制建设,以及思想与科学的引导,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某种意义上而言,进一步优化教育,倡导新时代婚育家庭文化和大力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机制,业已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需要社会层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优化生育与教育、就业与分配领域相关政策,以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保持人口规模和结构的相对均衡与稳定。换言之,有关方面在教育优化、安居乐业、公民意识与公民待遇等方面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持续推进!
“工作的同时,要照顾和陪伴孩子,真是只有天知道……”
“一些专家光说让大家放开生,可没有提到让谁养,或怎么养?”
易知,这是发自民间的一种声音。也不难理解,当今的这个“养”,与几十年前的那种“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纵观全球,一些办事机构有多久没有真真切切思考过民生及其心灵家园的建设问题了,似乎有些不好说。但生养、教育孩子比较辛劳,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当前出现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几乎整个社会都在一味地给女同胞们添码加压,如要求女性事业、家庭兼顾,甚或“贤妻良母”与“职业精英”兼备等。这一点上,既有人格独立、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显示出科学与人文意识匮乏的一些历史性盲点及其痛点。
就此,我们注意到,高层几位政治家,以及一些有识之士也先后向社会传出了强而有力的声音——
“民生问题无小事;要切实关注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
“各级各部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民生无小事!”这一点上,据北京日报透露, “东瀛”一些高官也领悟到了某种历史的重大责任感:
不解决出生率下降问题,日本国恐将不复存在!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近年一些地方,有关生育的政策正渐渐发生着一些变化——
从产假延伸,到生育补贴、税收减免以及儿童营养餐补贴;
从采取措施增设陪产假,到落实男性育儿责任,延长育儿假,平衡两性生育用工差异以及职场女性被迫隐孕、职业歧视等问题。
不过,“压力”也好,“责任”也罢,关键还是得着力帮助年轻人解决一些后顾之忧,如工作及收入方面的保障,
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抚育、陪伴等。
笔者觉得,社会再认识的问题,不仅包括基本的生育意识,也包括相关的公民意识、劳动意识以及社会公正与平意识,等等。
大家不难看到,不少人财商、财资方面考虑的比较多,却不知财资与物质生产只是世间生活的一些“前菜”或“配菜”,而生命的健康成长与生活的和谐、有序,安定与美好,才是世间亿万民众的“主菜”、“大菜”。换言之,发展为了人民,人民的安康与幸福才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幸福、兴盛和可持续的最大底气,而并非单纯的产品或产值之类的东西,是不是?
(八)一些对策与建议
“为了人民,发展才有意义!”
近年我们注意到,“发展为了人民”,已经开始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高层组织治国理政思想的 "根"与"魂"
。
那么面对新的挑战,时代该如何书写“厚重的生活答卷”呢?
事实上,在人口与生育问题上,一些社会组织是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如近期,有关方面不妨出台一些临时措施——
“准妈妈”们在怀孕期间,可以不再远程上班;
对于那些愿意生育孩子的家庭,民政或财政部门进行必要的经济补助…
进一步而言,还可以出台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重点是确认当事人的身心(劳动)付出及其社会价值。
一种思路是,适当压缩上班时间。以往,不少年轻的母亲直到临产了,才能休假回家,甚或被直接送进产房,这无疑对于产妇还是婴儿都是弊多利少——尤其是安全保障问题,容不得大意的。由此,一段时间内,可考虑试行“上下班弹性制”。诚然,相关单位出现一些困难是免不了的,但要是上下有关部门的思想认识到位了,应该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
再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其中一方,能否从“加班围城”中解脱出来,可以回家照顾或陪陪孩子,也值得做一些试点工作。笔者觉得,新一代的生养与培育事务不能再继续被轻视甚或歧视下去了,千千万万留守儿童心中情感的缺失,以及心理缺损问题,其影响是深远的,其代价也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应该看到,新千年里物质生产基本趋于饱和甚或过剩状态,是该考虑回归到人类自身的安康与幸福本质问题的时候了(相关的课题有待社会各界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规划)。
诚然,近年一些机构或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不少的政策、措施,但也无须讳言,不少地方政策调整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在此顺提,中国经济学家薛暮桥曾就当年改制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企改似乎增加了活力,但实施过程中肥了一批人,后遗症不少,基层职工究竟有没有话语权?他们能不能发出自己相对微弱的声音?
与此相似的是,婴幼儿以及青少年朋友,作为现代社会公民(或其中一员)来到世间,他们是否也可以发一点声音?比如,是否可以分享这个社会最基本的人权或生活福利?如果社会的职能进一步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相信人口出生率下降之趋势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这些年,政府部门就“促进就业,保障就业权利”等工作正在展开中,“生育孩子和个人所得税挂钩”,以及“发钱鼓励生孩”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的。实话实说,有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不容忽视的:不少年轻人,包括其下一代,面对趋于固化的一些社会机制,为生活费发愁的事例依然有不少——无论当前处于“社”还是“资”的环境里。而要是没有一定的背景条件,甚或还易成为他人眼中的“韭菜”…,
这些问题的涉及面比较广,但在家庭生活的稳定性方面,确实有不少工作可以加快推进的。举个例子,企业生产日用品,通常因为可以上市出售,其生产人员每月可以领取相应的报酬。而面对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习惯上大多安排的是加一点营养品,其真正的重要性千百年来依旧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比如,生育期间能够享受三个月薪资的比例并不是很高。童年时期的陪伴与照护,除少数家庭的保姆其劳动付出得到认同外,更多的家庭,或者说年轻的父母、年迈的祖辈们的日常付出基本被忽视。与此同时,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全职带娃不仅身心俱疲,还得不到社会和身边人的理解和尊重,有的人离婚后往往得拖着孩子去肯求前夫给几个抚养费
…
就此,生育的社会意义以及护养的社会价值,还有在“私子”与“公民”的伦理与逻辑问题上,需要学界及政界的朋友们尽早作出必要的科学推演。其中,包括家庭护理与传统职业岗位的参照类比,未成年孩子的基本生活费的发放,教育免费时段的延伸,以及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基本居住条件的保障——有人可能会觉得配备住房无疑是个天方夜谭,可笔者觉得是有其现实基础的,那怕是二十平米、十多平米甚或七、八平米(其实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职责或操守——少一些“锦上添花”就能实现)。
历史的脚步业已迈进了“公民社会”,对于“公民”与“公民待遇”的再认识,是公民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公民”,不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成年人,也包括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社会认知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全民性、公平性问题,古往今来,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的。比如,社会上流行比较广泛的“圈子意识”,以及一些人“还未贡献就要待遇”的观点,没有人伦与科学性可言,甚或多少有些无知与自私之嫌。公民待遇相差百倍、千万倍,甚或“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现象的存在,与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无疑是不相匹配的。“劳动贡献”与“公民待遇”的再认识,虽然其内涵有点大,情况有些复杂,但应该属于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其实,从人类文明的高度而言,几位政治家“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业已为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自然,如何让“产业型社会”、“商务型社会”、“资本型社会”向“民本型社会”以及“民生政府”等更靠近一些,作出更有成效的工作,大家无疑还是需要尽心尽职,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有些罗嗦了 不好意思 还是点到为止 仅供参考 欢迎赐教-生活大视野/生活方式与科学23
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