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一首澎湃的歌(1)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众所周知,如此这般的想法不是近年才有的。如有史料曾提到徐霞客,“富家”出身,虽然当时家道已经中落了,但父亲是一个人才,为他积下了不少家财。而且,徐霞客母亲在得知孩子准备去外边看看的想法之后,也是大力支持他。就这样,徐霞客开始了四处飘游型的生活,而且,徐霞客先生游走四方,是边走边记,可谓是激情澎湃,思绪万千。
而近一个时期呢,世人出游的热度几乎是持续高涨。
节日游,暑期游,年假游,以及小朋友们的见识游,老年朋友的退休闲暇游……
人们或天马行空、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或结伴旅行,用相(手)机记录旅居世界的幸福生活!
有人坐飞机到重庆、成都、厦门… 与美食美景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也有人乘高铁到苏、杭、沪、嘉、绍,与文化,现代信息与流通业牵手相拥;
自然,在亚洲,还有北国的北京、东京、哈尔滨,南疆的海口、深港澳、新马泰;
以及多彩的云南、繁忙的宁波,大洋彼岸的悉尼、伦敦、纽约,美丽的马尔代夫、新西兰……
曾经有朋友提起,三亚有家酒店是一晚3.7万,可照样有人排队等候;
2022年6月初传出过这样一则消息:
因疫情原因,浙江有位桥哥出差途中在上海浦东机场露宿了66天,据他自己说,在那里又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00个朋友”!
2023年1月,每日经济新闻有报道说,仅1月13日,小城丽江接待的游客就有13.8万人次!
2023年,东方大地上,人们出游热度是持续高涨。在“五一”假期,出行的需求更是集中释放。
而随后的“暑期研学游”呢,更给人一种“火”了的感觉——
不仅越来越多的研学游项目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有的人均6000元的项目,竟然提前3个月被大家抢空!
前面已经提到过,无论东湖、西湖、千岛湖,长江、长城、长白山,三亚、三沙、三门峡,威海、珠海、什刹海,还是西安、西雅图、西双版纳,巴黎、巴厘岛以及巴西利亚,等等。地球村数不尽的大好河山,这些都是许许多多人心头向往的地方。有的青年朋友,可能一趟旅游就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他们也是在所不惜!
可以说,走南闯北,旅居世界各地,业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自然,在一部分人选择自由自在人生的同时,还有浩浩荡荡的民工潮、留学潮以及移民潮……
看东方媒体曝出的一些数据——
“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
“移民人数早已超过千万!”
……
即使在疫情期间,也依然有几家媒体曝出了类似“70%的亿万富翁想移民”的惊人消息。
随而,到了2023年冬季,环球网等传媒还登载过“**往返航班虽然大幅增加,但还明显不够”之类的时(社)评文章。
与此同时,许多网友也先后发言表达了对交通问题的一点看法,印象相对深刻的如:“中美之间的直航航班还是太少了……”
据说,相较于中美间高峰时期每周300多个航班和每年500多万人次的相互往来,“后疫情时期”航班的数量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一段时间里,给人的感觉是,东半球许多人似乎有着一种异常强烈的“出洋梦”。而西半球的人呢,“飘游生活”的历史,自然更是有些久远了!
这里早些时候的就不赘述了。2022年10月,曾有报道提涉,为了避免高昂的能源账单,有大约一半的英国人正考虑冬季离开英国,,其中约40%的人在网上搜索了便宜的国外度假去处。
与此同时,伴随着“飘游生活”而至的花边新闻也是层出不穷。
在此不妨略举一二:大理、西双版纳“火出圈”,有人自驾游被堵车11小时;
一架飞机上,3名阳性传染了36名同航班人员,其中“最远的人相隔13排”!
有记者朋友梳理,2022年8月,海南、新疆、广西、甘肃、重庆等热门旅游目的地均出现了疫情的反复问题
还有更让人诧异的报料——
有人准备花2800万美元,过一下“12分钟的太空瘾”;
也有人曾因闲得无聊而周游世界,并且通过捐精“先后让近百名女性怀了孕”!
在美国纽约市,市长亚当斯2022年10月宣布该市进入紧急状态,以帮助应对该市的移民危机。据说,“抵达纽约市的移民超过了能够容纳的人数,年花费达10亿美元!”.
而依照亚欧一些地方2035年通用航空服务“县县通”的规划,飘游生活方式队伍的数量较现在,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组“众生相”——一首澎湃的歌(2)
2019 年,亚非银行曾经公布过一个全球财富迁移报表,报表上的数据显示:
在 2019年, 全球总共有10.8万的富豪家庭选择移民 ...…
近年,大家也不难看到,一些特殊领域的人士时常会给人提出这样的建议:
“有条件的人, 都应该考虑出国;年轻人呢,不妨出去读几年书!”
前不久,有位文友就提涉过这样的一户人家,夫妻两人都不错,他们的儿子是清华大学的,毕业后直接出洋奔赴北美洲,女儿呢,南大毕业后,也紧随着她哥的脚步而去… …
众所周知,现今一些人有钱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如2023年初,有个在澳洲的女孩曾经坦言:我只知道我家有9位数,我想混哪个平台就哪个平台,想在哪个国家就哪个国家,就喜欢看你们… …
而同年11月,几大媒体则透露了一个让人有些不便相信的消息:“*大老师,两个亿以上的比比皆是!”
再如一位影视圈人士,年纪不大却拥有了数十套房子,身价数千亿,平日对衣食住行都十分讲究,每年都会出洋游走一段时间。另据说,不仅家里拥有各种山珍海味,而且“水果只吃进口的”, “一顿早餐7000元,一个月伙食费保守估计60多万”!
与此同时,我们作为民间人士,也经常看到生活的另一面——
无数人距离“财富自由”还十分遥远,不用说出游几大洲观赏世界风景,闲来无事约朋友一起享用世界级美食。甚至就连一日三餐都不怎么容易。
这里应该说,在日渐庞大的“飘游族群”中间,有着一些相对特殊的人群…
如果说,那些富裕人士,不少人已经习惯于在不确定性中去寻找一些刺激,一些愉悦感。那么,另一部分人则是因为生计问题而不得不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出外去打工,而在一段时间之后,打工谋生的日子也似乎渐渐的变得有些习以为常了。
本文作为社会调研与纪实系列之一,在此无疑应该花一些笔墨,以相对客观的视角对打工群体做一些必要的素描与展示的。
早年欧亚非洲人赶赴美洲大陆开矿山、修铁路等史书上有不少记载,就不做赘述了。这里暂且以最近几十年亚洲等一些地方为例,稍稍做些历史性的回顾。
众所周知,地处长三角的江浙地区,人们走南闯北,长年在外生活经商的有不少。其中,一部分人头脑比较灵活,商业足迹可谓是遍布世界各大洲。而另一部分人呢,主要还是出于生计考量,远离家乡、家人找寻各种活计与生路。比较典型的,如临近的安徽省,有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流向省外的人口就多达1152万人!
那么,为何有这么多的人口会加入到迁徙、飘流大军的队伍呢?有人表示,在当地乡村没办法老老实实呆下去,也曾有人用三个字做了回答:太难了!
这样的说词,无疑是有以偏概全之嫌的。但不管怎样看,其中至少也有其这样或那样的一些生活背景值得我们给予关注。
近些年,进教育系统工作是许多青年朋友梦寐以求的一个职业理想。然而,即便如此,也时不时的会传出一些年轻人生活压力偏大的声音。尽管不少地方先后出台了租房补贴、人才公寓等倾斜性政策,但调查显示,在条件相对不错的一些地市,未买房的教师中也仅有“19.9%能享受到政府福利性住房或学校宿舍”,“80%的人是在社会上租房居住。”(参考资讯:2020年11月3日上观新闻)。诚然,乡村普通百姓,或地域比较偏僻的城市居民,住房问题方面或许尚能凑合,但日常生计问题真的有些尴尬。
前些年,不少朋友可能听到过一首有关农民群体的流行歌曲吧。就此可以说,基本是社会底层生活的一些历史写照或生活折射,这里不妨简要做一些摘录、转述(歌手:正华;词作者:天使的姑姑):
农民难呐种地难,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场天灾就完蛋——赚的不够化肥钱…
农民难的卖菜难,滞销价贱又赔了钱,进城卖菜睡路边——我的乡亲啊…
农民难啊挣钱难,种地赔钱不愿干,工作难找文化浅——我的乡亲卖苦力赚着那血汗钱
农民孩子上学难,学校合并少又远,老师钱少他难奉献——我的乡亲啊,孩子输在起跑线哪嗳嗨哟
农民难啊创业难,亲戚朋友借一遍,没有保人难贷款——我的乡亲啊,经营不善背债山哪嗳嗨哟
农民难啊养老难,……
对此,有人认为是负面作品,导向不好;也有人觉得说的是大实话,听在耳里心灵明显有所震动。
大致2022年前后,有正规媒体也先后透出过一些类似的消息:
“白菜批发价,最低2毛一斤!”
“丰收的喜悦尚在,田间菜农却首先感受到了一阵阵的‘寒意’。 ”
为此,政府有关方面也发出了多少有些感人的声音,并指出:“菜价大降,须防‘菜贱伤农’!”
短镜头:
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地里干农活;
一个小女孩,每日上午随其爸爸送外卖,下午则是跟着妈妈呆在菜市场里…
就此场景,有人似乎比较乐观,还为此做了诗意化的描述,说:年轻的爸爸妈妈,“肩上扛的是生活,怀里抱的是未来”!
自然,也有人似乎有些忍不住地吐露道:多少年来,对于社会底层“挣扎着活着”的人而言,“活下去”并非一件易事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了社会层面对于对三农问题的关注,除了一些有关方面的领导干部,人大温铁军教授对“三农”关注甚多,是一位难能可贵的热心人,他经常为农业、农民问题而发出呼声。不少评论认为:温教授是一位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没有忘本,但真真切切能替“三农”以及“底层飘流族”呐喊的人还是太少了!
诚然,就各地的情况而言,东方大国的社会体制还是有着不少优越性的,其原因也许不必细说 ——曾有一位英国著名学者做过直率的表示:若中国允许其南部的印度等一些国人移民,可以预见的是,至少上亿的南亚女性会北上移民到中国大陆生活。
应该说,近年上下各级职能部门为城乡百姓就业增收找出路,所做的工作是有目共睹的。乡亲们呢,也在各尽所能,不懈地奋斗着,努力着。除了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人探寻高新技术之路外,一些新兴服务业也在不时的应运而生。如电商、特色种植、农家乐以及家政服务,等等。
接下来,我们准备就一段时间里亚洲一些地方人口大迁移的有关情况,粗略地做一次历史回顾。
第一阶段:人口的迁移基本是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并且多数不迁户籍关系,也未随带子女等家人。
若干年之后,媒体宣传的,以及人们亲眼所见的场景是——
出外打工的乡亲们,腰包是一个又一个的鼓了起来,房子也是一栋接一栋的盖了起来。
其中,有位外卖小哥,城市工作六七年时间,省吃俭用的存下了百万积蓄后,着手全款买房…
就此,有人感言:身边的亲友,影视中的款叔款姐们,各显神通,一批又一批的发家了,有的一夜脱贫,有的一年致富…真是“太励志”了!
那个时段,人们对于生活和职场最为关注的莫过于这个收入状况了,其中包括年龄不一的出洋群体。
顺提,我们曾看到过一组数据,其中显示:人口移民至北美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其次是墨西哥,中国排在第3名…
第二阶段:随着高校扩招以及产业的升级换代,社会流动空间不断增大,从乡村到城镇,从小城市到大都市,“向上”、“向大”流动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
与此同时,还有城市应届生落户政策以及孩子求学政策的放开等,也为人口大规模迁徙创造了条件。
另外,还有一位女同胞“跨境日赚2千,4年还清170万外债! ”类报道的激励,以及一些人“一天房租收入就相当于我们一年劳动所得”类信息的刺激,
渐渐地,一些先富人士的传奇故事,似乎怎么看都是惬意,都值得追随,模仿。无论对方生活背景怎样,许多人从初期的质疑,到后来的理解、认同,再到急切渴望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或第N个再复制人物。
第三阶段,尤其是近年特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演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落户新政的相继出台,以及面对婚配与教育点方面的一些现实问题,即使不说农村偏远地区,就连经济水平相对可以的三、四线城市中的年轻人也有些呆不住了。他们当中,许多人是或多或少带着一点“冒险主义”的精神,抱着“先出去闯闯看”的心态,先后成为“漂族大军”的成员的。
与此同时,自然也不用讳言,小城与乡村出现的一些窘境。一边公共服务依然不平衡、不到位,一边大批都市连续调整户籍政策进行抢人,抢资源,资本更是不断地四出渗透,许多城乡居民的身份也随之先后向移民、游民部族转变。
其中,一些原本内心里倾向于求稳的大学毕业生,先是静心考公、考研、考编,可无奈僧多粥少,几年下来没有“上岸”者,也只能无奈地出外去“闯世界”!
第四阶段:随着一些大城市日渐显现的交通问题、空气质量问题,以及房价与生活成本等现实问题的困扰,乡村与中小城镇环境条件的改善,人口回流现象已经出现。
2022年,有人透出过消息:双11期间,有快递小哥一小时就能送出数百件快货,月薪基本过万;
与此同时,也有浙江籍乡亲发出感言,在一线城市,月入一万也难以正常生活。而且在互联网上,对此有同感的人是非常的多
——首先,除了一部分地下室、隔板房,单房租开销就可能占去收入的一半甚或更多,要是单身生活,单位又没有合适的食堂的话,日常生活开销大都只有自己知道了。
几个月之后,有位作家朋友曾披露过某市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开销”:
一家三口,一年的基本生活费在15万左右,而且这样的花销据说已经算是比较节俭的了;
如果当事人买了期房,那得安排还房贷吧,而一年需要还10万房贷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要是当事人同时还得应对房租的话,那日子嘛,真的可能只有天知道了……
就此,既有人表示实际生活费用不了10万的; 也有人表示都市生活真的不容易——眼下许多家庭,单单孩子一个人的开销就可能不下20万,甚或会让人惊呆了!
无论怎么说,有一点基本是公认的,那就是在大都市里生活,一般人真的已经买不起房了,平日的生活着同样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
2022年10月,有多家媒体报道过一则《女子北漂16年月薪涨60倍依然选择回家乡》的新闻,并在网上引发过热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报道,有一名女子——也是不少网友心中的励志式人物,14岁时走出大山,开始北漂生活。她在16年的北漂岁月里,工作从保姆、饭店服务员、网吧收银员,干到酒店的前台……期间饱尝过许许多多的生活之艰辛,但她不愿轻易躺平了,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先后考取了不少专业技能证书,工作也从文员、会计到干到了专业设计师,月薪则从300元慢慢涨至2万元。在工作中,她还认识了初恋,两人一起打拼之后,终于有了40多万元的积存。而后,夫妻俩人毅然决定回归家乡生活。当事人认为,家乡的生活相对自然、简单,生活压力小,生活节奏也缓慢,而这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新闻仅是一些个例吗?自然不是,此类“逆向迁徙”的事件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近年可谓是是层见叠出。
就在大城市纷纷放宽市区落户条件,甚或包括租赁落户类开放政策的同时,逆向飘移行动依然是接二连三的映入人们的眼帘。
仅以2022年10月为例,一些媒体曝出的就有一大串,例如——
一位年轻的画师,原先在长三角省会城市租房工作,由于觉得生活压力比较大,在了解到北方一些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较低之后,就选择逃离大都市,下定决心到四五线城市买房定居。
另一位90后男生,也带着自己的女友竟然花费不到10 万元的钱,在比较边远的城市买了一套房子直接入住。据说,当事人虽然逆移之后收入锐减近一半,但两人的幸福指数显示“不降反增”。
… …
类似的新闻,无疑也曾引起过不少的争议。但年轻人的生活背景不一,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也有所不同,所作出生活方式选择,无论其真实的自愿程度有多少,新的迁徙已经有了某种方向性的改变。而这之中,也包括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包括晚年退休之后,主动冲破围城以及被动回乡的一些群体。
在此应该说,不少当事人,在老家的房子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大部分没人住。近年,有的先前几万人口的乡镇,实际居住生活着的不足万人,也有的甚至只留下几百位身体不便的老年人,这些已非什么奇事了。就此,如果政策引导得法,生产与生活配套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在人口合理布局的问题上,依然有着较大的希望,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如有分析认为,随着农村与中小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农村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至少东中部的中小城市,或者说县城经济在未来的10到20年时间会有一个相对繁荣的周期。
事实上,在长三角地区,许多地方的城镇以及乡村的发展还是不错的,如近年有关方面发布的《中国民富50强县》榜单,江苏有江阴、昆山,浙江则有义乌、慈溪、诸暨等市县(其中浙江一些县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就先后突破了七万、八万之关口)。
诚然,在此需要大家特别关注的是,各地生产条件与劳动收益水平的协调与平衡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不同的地区,当下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成本差异依然比较大,而且当事人所处地区以及工作系统或部门的不同,其劳动报酬存在的差距明显偏大。
不妨以中小学教师为例,同样是普通学校的老师,在一些先发地区工作,月收入基本可以突破万元,而在相对偏远的小城市工作,其报酬可能只有前者的一半,甚或是三分之一。
又如2022年南方某省的一项统计显示,其乡镇平均工资水平,还不到城市平均工资水平的三分之一……
无须讳言,乡村田地分散、校点缺失、青壮年人口外流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一些地方与岗位甚至只有奉献而没有相应的经济回报,这些也都是长时间困扰边远地区及人口失衡问题的几大“顽疾”。
就此,还有真有人直言:这些年,乡镇真的还是一片净土吗?不仅岗位稀缺,收入偏低,连孩子上学都成了问题,人际关系同样是错综复杂。
对于逆向迁徙的年轻人,网上不仅有赞扬他们活得明白、通透的,也有人质疑他们能各在偏远地区坚持多久的。“如果当事人心静不下来,走到哪里都是无法安宁的!”
该如何直面问题,健全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动城乡协调、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进程,无疑有待相关部门多做调研,准真发力,为乡村和中小城镇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
逐梦之旅“万花筒”——一首澎湃的歌(3)
人,要是长年不出家门,甚或整日的躺在床上,生活大都会是“一团死水”。
人生,不仅缺不了基础性的物质依托,同时也需要一些理想、信仰以及梦寻类的活动。
也许可以说,人类在几千年甚或几十万年更长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停止开拓、扩展的脚步,以及相关的漂游、飘移活动。
——从大陆到海洋,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从北半球到南极洲,再从陆地到太空,等等。
近些年,众所周知,无论现实生活还是一些传播性媒体上,“地球村”概念的出现,以及东方大地上“北漂族”、“南漂族”和“西漂族”生活踪影的频频显现,
奔富梦、才艺梦、科技梦,还有淘宝梦以及相近的涂金梦,形形式式的追梦空间,给人类的生活添增了无数的色彩,和大量新奇的生活内容。
在此不妨举个例子,如近年开通的“一带一路”以及东南亚的中老铁路,可谓给沿线地区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生气,有媒体形容是“客货畅通,产业迸发”。
而随着家庭汽车的普及,以及航空业的发达,更是生发了万千浪漫的生活故事……
与此同时,通过影视等媒体,人们也看到了孟加拉国以及印度等地民众“爬火车返乡的壮观场面”。需要指出的是,类似这样的镜头,给世人展现的仅仅是“壮观”吗?
其实不难发现,现今世人的工作与生活,“飘游型”的占比明显有点偏大。
——除了传统的运输与旅游类圈子,影视演艺人员,养蜂与海洋捕捞人员,地质勘探工作者,还有近年崛起的外卖、快递业从业人员,高校与留学生队伍,以及校点拆并后的中小学师生,甚或包括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父母以及祖辈,等等。
打造“自由与奔放的新境界”,这是新世纪里有关方面提出的一句比较时尚的生活方式口号。“飘游”(型)生活,给人的总体感觉似乎与之相差不远,然而“飘”与“游”,有其飘洒、飘逸之意,同时也多少有着一些漂流、飘浮、飘荡的成分在,因而并非都是想像中的那样轻悠、浪漫式的生活。
先以某市组织的一次职业技能大赛为例,在地理信息采集竞赛决赛现场,数十位参赛选手需要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几十万平方米地理信息的核实更新调查。类似这样的时空活动,对于青年朋友们而言,也许是不值一提的。因为“人在旅途”,眼下早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了!
2022年,有媒体报道,一位从萧山前往余杭通勤的上班族,需要 23 站地铁,来回预留 3 小时行程。
还有人移民英国之后,早上4点钟坐车上班,3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当事人似乎没有什么不适应,还居然“吹英国的公交服务有多么完善”。
就此,也有一些人曾直言表示:每天往返才3小时,这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也有因为一位女士花近2000元在深圳城中村租房到香港上班之事而引发过热议的!
其实,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2 年度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有关方面曾将 5 公里以内定义为幸福通勤,单程时间 60 分钟以上的通勤,被称为" 极端通勤 "。
而据《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40多个主要城市中,有超过 1400万人的身心正承受着极端通勤的考验,30多个城市的极端通勤比重还在继续增加之中。
这里需知,人在其旅途之中,并非常言所说的那样的“一帆风顺”,一年之中,不仅有风霜雨雪之类的天气变化问题,路途中还会出现多种类突发性事件。
如堵车的同时,也难免会让人堵心,只是事儿相对小一点;而内急,以及车辆碰撞之类的,就不太好受了!
另外,即使坐班车(机),也是有时间条件类制约的,要是落下一斑,哭、跑都没有用——
笔者就曾在一所学校门口遇到过几位小朋友因超时等原因而进不了校园、教室的尴尬事件。事实上,有的学校招生半径早已远远超过10公里,而十来岁的孩子日常上下学真的是非常的无助,尤其是冬天,不少人甚或得摸黑上路…
人生之旅,“动”显然是少不了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动”与“静”的关系处理起来,要是少了“动”脑,或者缺乏一些定力,似乎并不容易。
就以上下学及校点布局问题为例,拆并一所学校,通常就有几百人甚或数千人随之失去安宁。与此同时,如有人自行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半途孩子掉地上竟然也没有察觉,后来有小车了,情况也是层出不穷。
在此应该指出,无论平日上下班,还是为生计千里奔走,路途之困或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往往是难免的。即使不说风云突变的2020年,以及地震、洪水与战争类事件,就以相对平静一些的2021~2022年为例,也是状况不断,让人感慨万千。
——在南国一火车站,一名男子在安检口前的健康码查验处与工作人员发生激烈的争执,原因是排队接受查验而错过了列车发车时间。
——铁路厦兰线,一男子下车错过发车时间想扒门上火车,而车上的妻子见状更是直接跪在了地上——出外打工东西太多,一个人的话则无能为力,然而火车不是公交车…
——京沪线上一列动车,全车人在济南突然被中止行程,接受集中隔离,其起因据说是一名列车乘务人员被判定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事实上,许多地方还明令规定:对48小时内未进行核酸检测者“行程码赋以黄码”,行程随之中止——无论是“人擦肩而过”,还是“信号漂移问题”。
顺提,不少人曾看到过一些人写的帖子,当事人所流露的生活境况似乎是“太安逸”、“太风平浪静了”,并说“生活没有什么意思”,现代人就应该“闯荡江湖、经历多种风雨”。
如果从现代生活方式科学的视角而言,人是不能久坐的,久坐或太过平稳容易伤身。就此,美国糖尿病学会也曾发布过相关信息,并且明确指出:所有人都应该减少久坐时间,特别是避免久坐超过 90 分钟。
然而,车子多了,生活开放了,活动的范围增大了,其它多种尴尬的事情却出现了,而且相同的问题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善。如每当上下班或节假日,开启堵车模式许多地方已是常事,严重的甚至连高速公路也时不时的变成了停车场,而且往往是一眼望不到头,一堵可能几公里!
一些人曾经吐露:“3小时才挪了300米,”也有人说“被堵在路上一直等了20多个小时…… ”
还有一位父亲,车子从停车处开出十公里了,才发现当天随带的儿子却不在车上!
众所周知,大雪天或台风天气,以及遇上赛事、军事、国事和疫情类问题,大量的航班、车次都会被取消,相对而言改道的话还算是不错的。
2022年,就见到过“美国近5000架航班被取消”“一家13口滞留景点7天的花费需要18万”之类的新闻报道!
堵车,被撞,遭挤压、被困它乡,对于长年“漂”在路途上的群体,一段时间下来,也许有些司空见惯了,但必要的防患意识,或者说警惕性、化解之策应该有所考量的。这里不妨举些媒体公曾开过的例子,简要回顾一下,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 一辆特斯拉,性能不错,可还是在高速上失控追尾了一辆大货车,不仅小车撞后严重变形,驾驶员更是不幸身亡;
——为躲避疫情管控,一名西安籍男子心里急切,竟然从咸阳国际机场徒步进入秦岭山区,9天时间里为躲避沿途村镇疫情监测更是费尽了周折;
——一名运送矿石到额济纳旗的货车司机,没料受疫情影响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滞留了18天,后来有热心的交警人员得知情况后,才为他送去药品和生活物资;
——另一名常到各地出差的技术人员,一次在上海浦东机场T2航站楼一待就是66天,据说虽然时间已是夏天,期间却“一次澡也没洗过”(也许是严格意义上的);
大家可能还有些记忆,在一些特殊时段,许多地方凡外省市出差或旅游返乡人员,按有关部门要求是需要做核酸检测的,由此被中途隔离并非稀罕之事,幸运者是在家观察7天,也有14天的,时间长短不一。而另外一些特殊的群体,随着航班的频频停运,往往只能望洋兴叹……大洋两边亲人的心情应该是不难想像的。至于那些连环事故,几十辆车子挤撞在一起以及爬火车返乡的情况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常言道,“人在这世上,没有劳动付出,哪来收获与幸福?”无论东西方,为了生活,相当一部分人不得不四处奔波,旁人看来也许是非常潇洒的,可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往往只有当事人自己比较清楚。
在此应该说,交通条件提升了,出行相对方便了,亿万人的日子总体上而言,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对于生活的另一面,我们也不应该轻视,或者说视若无睹吧。
通常,说到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繁华的商业,大家的眼神几乎都是散发着光芒的。就此,也曾有人提涉过现实生活中层见叠出的无奈之事。城市生活,尤其一些大城市,基本都是很多年轻人梦所寄托的地方,很多人想要扎根在那里,但同时也许多的人吐露:在这座城市里不想待下去了!需要大家思考的是,出现这些现象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值得思考的问题自然还原不少,如本该早夕相处的亲人长年里难以相见,生活有苦、有口却难以言表,这天底下不得已选择沉默的人有多少?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人真切统计过吧!
多种多样啼笑皆非的情况,要是不说,也许一些人依然如坐云雾之中,或是视而不见…
在此,就以奔波、飘流为例,与思念以及困守现象,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妹”。
其实不难发现,无数人在外奔忙、漂泊,只是现实生活或者说生活问题的一个侧面,相关家人以及关系密切的亲友长时间难以见上一面,有事儿则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首先试想一下,这些群体心里层面的纠结有没有呢?其答案大家都应该是不难知道的。
今天顺提,许多朋友已经看到,我们发过不少有关新农村的照片,而真实农村生活的另一面,我们虽然也存了一些图片,但上传嘛有所不便,有些问题以现有的条件甚至是难以直接进行面对的,如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我们前期曾因论及青年与教育问题等…)。
诚然,近些年政府部门也在着手解决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的困难问题,如先后出台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以及落户新规等政策措施。相关的问题多少已经有所缓解。
不过,有一点还是非常现实的,即对于多数人而言,乡音依旧有些难忘,家庭生活依然难以弃舍,是不是?
记得曾有诗人这样写道(大意):
——回家,可以结束一年的奔波与思念,可以忘掉那无法言表的身心疲惫;
回家,更是一种温暖的期待,一种甜蜜的归途,是一场幸福与温馨的盛宴!
尽管亲情之间也可能有摩擦与不快,但血缘亲情总体上还是难以割舍的。
如年轻人出外打拼,不少父辈或孩子只能独自生活在大山或小巷里弄,有的更是几乎处于孤苦无依的状态。生活本就比较艰难,由此试想一下,有几个当事人内心里不会纠结?
就以千千万万年轻人为例,长期飘流在外,而乡音通常尚在,可千万里归途,交通工具渐多,说容易吧,其实也不容易呀!
众所周知,在家人身体出现问题之时,仅凭手机以及飞机票之类的通常是解决不了多少问题的。“爷爷过世请不了丧假,小伙遭亲戚埋怨”,便是时下比较常见的事例。
其中,有人就提出过一种不便轻易反驳的观点,说:工作在哪大都有,父母或爷爷之类的亲人可只有一个呵…
另外,还有人一年到头不是出差,就是找酒店、夜总会不回家,传统的家庭反而成了一座座真切的“空城”!
而人长时间“漂”在外边,心难免也会渐渐的飘移了。那些面对丈夫或妻子、孩子在外飘荡,包括身心出軌,心魂飘散的,作为妻子或丈夫、家人,心头酸不酸?纠不纠结?
“如果我是一片云,愿遨游在广袤的天空;如果你是一阵风,请把我带走…”
2023年,据说有位古巴小伙的游历生活,可谓是非常之浪漫,他这样坦言:
飘过大洋,来到东方大国,不仅想看遍中国各地的风景,还期待着尝遍这片大地上的各种美食呢!
生活中的浪漫色彩,一般而言,青少年朋友会相对多一点,要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充裕的话,其想像空间中呈现五彩缤纷的几率就更多一些,甚或可能是无与伦比的。
曾有人直言,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要是出门在外,情况可就不一样了,人也会如同“解了套的小动物”,一下变得轻松、自在了…
然而,“飘游型”生活,既有其自在、浪漫的一面,同时也有其无奈与无聊的一面。
有句俗话,叫做“出门一里,不如屋(家)里”。在此不妨举例来说吧,一个人,走出校园,既要面对日常的“吃”“喝”问题,也有其特殊时段的“拉”“洒”问题。
2022年10月2日,安徽黄山,许多人假日爬黄山,有媒体曝料说“10分钟时间才行走了1米 旅程, 其中一名男子就接近崩溃了,忍无可忍,高声大喊道: “大家快走啊,不然都要尿裤子了!”
在南亚,民众“爬火车之壮观场面”是出了名的,试想,不仅车厢内拥挤不堪,连车顶也坐满了人,人山人海的,不说吃喝拉撒,甚至连呼吸都会出现困难!
而且,每年冬季,要是遇上大范围降雪,道路结冰,公交车以及高速公路都会出现临时停运的状况。这一点,无论亚非拉,还是欧美洲,一旦遭强降雪,交通大面积瘫痪是常有之事。而在夏天遇上台风天气,还有洪水、地震类问题,交通变更、中断的情况也差不多。 “航班取消”,“万人滞留”,“高速追尾”,“3天没睡一个通宵”,以及“大便失禁”、“途中昏迷”、“送货失踪”,新闻热点词可谓是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自然有一些年轻网友就此感慨万千:“漂在异乡,有苦难言呀!”
事实上,一段时间里,我们从身边以及媒体报道中看到的奋力开拓、事业有成者众多,但从“曾经豪情万丈”到“满怀疲惫”者,同样是不计其数——或工作无着,或承受不住房租的高压,或是两地…
在疫情等一些突发性灾害期间,除了众多商旅人员在外滞留外,无“家”可归的,同时还有包括物资配送人员等在内的参与救援救助工作的人士…
2022年,大众网消息:受疫情影响,有外卖骑手发出信号,吐露他们(约15名外卖员)“已经3天没有固定住所,处于‘流浪’状态”。后来求助信息引发关注,有关方面对住宿做了安排。应该说,“三、五天时间”的相对而言还算不了什么,因为还有一些人因遭遇灾情而被困郊外半个月甚或更长时间的。
有人先后感言:新时代的人,多有福呀!同时呢,也有人觉得:“人字有两笔,两笔都辛酸!”
其实不难看到,如在东方大地上,有人为了让乡亲们脱贫奔小康,捐款捐物,造福一方,有人顶着风雪在崎岖山路上搬运物资,共筑“绝壁天路”…
从社会的视角而言,无疑应该提倡通过劳动与奋斗来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直面生活之中的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或困难,并设法予以克服、解决之。
这里还是继续有关“飘”的一些话题吧。现实生活问题,是不容大家忽视或轻漫的。身边还有几则案例,不妨再转述一下,供大家参考:
——2022年12月,在宁夏工作的卢先生,当得知在西安的妻孩和岳父母全部确诊为阳性,义无返顾,连夜自驾600公里回到西安,“3天只睡了5小时,也得继续给挺着”!
——另一名独自在外打拼的男子,两天一夜发烧近40度,其时吃喝求医都是困难重重,后来竟然发现床上留下了自己一整个的“人形汗印”…
——一对四川母女1991年被人拐进深山,后来女孩经过周折虽然找到了生父,但相认后,频繁往返于鲁、川两地,原因是生父年纪大了,到了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了!
——另有一对父子:儿子早些年出外打拼,后来有5年时间不见回家,父亲苦求了多次也没有起作用,气愤之下,老人将百万房产赠送保姆…..
类似的情景,大家应该不难有所体会吧。事实上,“万里归途”,短短的四个字,其中潜藏着多少的感奋与心酸?!
2016年,广西住建部门一位职工在出差归途中昏倒,虽然抢救了多日,可结果还是远离家人而去。
——这是由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的一起突发性事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归途中发病,抢救超过48小时死亡算不算工伤?就此,相关的法律也没有明确界定。 直到2021年,经检察机关抗诉后最终才被认定为工伤。
2021年冬天,安徽潜山警方则通报了一起“8死3伤交通事故”的调查情况:客车司机在驾驶途中因突发脑溢血、丧失意识而致车辆失控…
进入2022年,类似的报道还有不少,如:
“违规甩客大巴已有19人感染!”
“河南疫情告急,省外1600多万老乡返乡过年有何影响? ”(2022年1月潇湘晨报)
“被封(沪)工地60多天后,六人欲回河南老家收麦子,却因核酸结果迟迟未出,赶不上火车而崩溃大哭!”(2022年5月360快资讯))
知己知彼,慎思慎行,其实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只有平日里多做一些分析与考量——无论个体,还是相关部门,才能少一些尴尬,少一些被动。成语“有备无患”,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点儿意思的吧,是不是?
在此顺提,有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坐一小时或半小时起身活动一两分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体质,抵消久坐不动的负面影响。
由此,大家不难理解,生活之动,基本是可取的;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个性品格,也是应该肯定的。
有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长年在外漂泊,“孩子家人难相见”,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实性问题。奔波与思念,以及生活艰辛、透支身体之类的问题,既有主观认知与路径考量方面的情况存在,同时无疑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外部客观性的问题。大家可能还有点儿印象的,如2021年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甘肃白银百公里越野赛事件(致8伤21死案)便是一个值得解剖的例子。
这里应该指出,现代生活方式,是有一些不可或缺的要素需要认真考量或留意的,方便之时,不妨思考、分析一下,具体该有哪些要素不可轻视?就此,我们后面也会做进一步的探讨的。
又如,对于亿万平民层,生活与生计问题该如何做些统筹?或者说,经济问题与家庭亲情、安康类问题该怎样进行兼顾?
与此同时,现代化建设该怎么建?城乡关系怎样互动?生活资料与生产关系如何配置?社区生活“15分钟服务圈”怎样落实?劳动者群体的后顾之忧该如何化解…
可以说,在积极推动“人动”与“轮动”的同时,一些群体或有关方面的“脑动”也应该及时跟上吧!
虽然,人人都在家门口就业,似乎不怎么现实,而前面提到过的“男子自驾600公里回家”,以及“数千名移民被如此遣返,美特使请辞”之类的案例,多少让人有些心酸,是不是?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新千年了,与其一年又一年的抱怨或感受生活之不易,倒不如大家一起好好的想一想“生活着容易一点”的可能之道了!
比如,怎样从关注“物流景气指数”,进一步上升为着眼于“生活景气指数”层面,做点儿功课,可不可以?
追“梦”路考——一首澎湃的歌(4)
长镜头:
一位80后,没有上大学,技校毕业后就南下打拼,自述在一线城市摸爬滚打了20年左右,就拥有了千万财富,实现了许多同龄人所企盼的财务自由;
一名大学老师,有着令人羡慕的学历与职业,但他敢想也敢闯,辞职创业十多年时间,就让初时的万元资本,翻滚了二十多万倍, 无数人为之而叹服...
另一个男孩子,家庭背景比较特殊,生活异常的艰辛,但他没有选择躺平,也没有一味埋首在题册之中,节假日主动出外打工,甚或课余捡拾垃圾,六年之后的他,在热心人以及学校、政府有关方面的帮助下,跨进了世界一流顶尖大学的校门!
不难看到,无论是有钱人,还是普通百姓,大家基本上都在找寻着对自己比较有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只是“梦”寻的结果,往往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人走出家门,选择奋斗,一旦创造了不错的业绩,或获得了足够的生活资料,大都会拥有一种比较强大的成就感!
而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或者说需要提醒的是,在某些背景条件下——比如丛林法则面前,追“梦”生活依然有着一些较大的不确定性。
虽然一段时间里,许多图书或时尚类媒体上呈现的基本都是励志故事、榜样人物——
“某某某出外打拼,掘得了‘第一桶金’,拥有了豪宅、豪车后衣锦还乡”;
“谁谁谁,早些年下海经商,至今业已创办了N家公司,成为了千万、亿万富翁”;
… …
而世间,一个人,甚或一个团队组织,真正可取的生活态度是——
“信心满满”,甚或是“美梦连连”,不断地“画大饼”?
还是有了生活的念想(或理想)之后,展开充分的调研,从正反两方面着手分析利弊,寻找出路?
对此,也许给不了一致公认的标准答案。就“跨越式”与“稳中求进”的生活或追寻方式来看,诚然各有其千秋,但对于多数人而言,不妨试想一下,那一种姿态会相对可取一些呢?
众所周知,生活中有着不少常识性的东西,比如: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一点,从生计与生活态度的视角而言,通常给人以动力,以励志。
不过,生活中同时也有着另一些常识,或曰经验教训,例如:
“枪打出头鸟”,以及“出头的椽子易先烂”……
前一种常识,告诉大家,世间生活,应该有一种勤奋与机遇意识;
而后一种常识则提醒我们,每一种路径选择,都需要有一些思想准备。
事实上,“有备无患”,无疑也是一种生活常识或处世之经验吧!
在此,顺提一则比较典型的生活事例:
前些时候,有一位先生,手头积攒了一些钱,见相对环保的电动汽车已经上市,便领先换了一台纯电动汽车。这车,平时上路既省钱也省力。可麻烦的事还是来了——
自己没有充电桩,得去外面充电吧。而当时充电的人相对集中,你得耐心地在边上等;待等到可以充电了,还需要再静心几个小时…
驾驶员朋友都知道,要是路边加油的话通常才几分钟的时间。这位先生由此而感到后悔了,并吐露想卖车,可又不得价(注:如今电动车主已经可以向当地供电部门申请充电桩了)。
据史料分析,数十万年前,人类既有“洞居族”,更有数量庞大的“暴走族”。而且人类从非洲大陆到欧亚美洲大陆,从黄河流域,到华东华南大地…人们迁徙的脚印,业已见证了时代与生活方式变迁的一些特异现象。这些特异性在商品经济大潮再次掀起的背景下,依然表现出了不少的优势。
近年,生活中说走就走的“暴走族”队伍可谓非常之庞大,究其原因嘛,自然也是非常的多。
例如出外旅游活动,近年也已日渐成为小资与新中产人士,包括众多退休人员比较喜爱的生活方式。
一份题为《2022新中产生活方式报告》就显示:新中产人士,选择定期出行的比例业已超过了66% 。
而近一时期选择异地打拼的群体,其原因之一是,人一辈子定居在乡村、大山里,甚或包括一些中小城市,不仅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不少人可能连孩子的上学问题都解决不了。同时,随着岁月的更迭,两代人长时间共处一个屋檐之下,也难免孳生出压抑感,严重的会引发种种伤痛,甚或是灾难。
再则,“早起的小鸟有虫吃,早起、勤奋的人儿有梦追。”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毕业之后首先得考虑的便是生计问题与就业机会。而在地区差异比较明显,或者说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之下,上大城市闯一闯的念想大多比较强烈。其中,那些已经在大都市学习、生活了多年的年轻人,是就地寻求发展,还是回乡谋求创业,其“心理天平”的倾向,大家应该是比较清楚的。
另外,由于一些社会习俗的影响,邻里亲友间的各种关系比较复杂,往往常年里应酬不断,以至让人有点不胜其烦。与此同时,不少地方需要打点关系行事的现象也依然有些普遍…人即便呆在家里,生活着也不觉轻松……
就此,有几位忧国忧民的教授、学者曾直言:世事繁多,加上风云变幻,直面百姓的生活,“需要不同的声音”!比如,前不久,既有人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同时呢,其实也有人提醒道:“早起的虫子易被鸟儿吃”!
上述之比喻,诚然并不恰当,但就未来生活之可能性分析,实际路径的规划设计事宜而言,我们可以多一些参考,少一些不必要的折腾与伤感。
这里至少有一点值得肯定,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需要多做一些准备,家人或周边的人也尽可能给予一些同情与体谅——
即使不说“荒野求生”类境遇,吃喝拉撒问题,风霜雨雪问题等,都是够考验人的了!
2022年:有人去三亚,上飞机前还行,可等到了三亚,工作人员查看行程码,据说把他给赶了回去,原因是他“刚去过疫情地区”!
几乎同时,中国青年报透出消息: 7名福建籍农民工在离疆返乡途中遇难,年龄30岁至60岁不等,他们大体是在风雪之中迷了路…
而在2023年金秋时节,交通部门12306系统也传出了相关消息——铁路客服回应“抢票难”问题:多方角力,今年比往年更难,建议买不到立即候补。
……
还有不少史料曾提到,19世纪前后,欧亚大陆都有民众先后选择飘洋过海,上美洲大陆淘金、寻梦。当时,北美地区可谓资源充沛 ,而劳动力非常短缺,仅开矿与铺桥修路就急需大量的劳工,许多华人也由此赴美谋生。此举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对于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可以说有着不少的积极意义,但劳工群体异乡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而且后来事态的发展也未如人意。例如,待工程建设大体完成之后,当地人对留美华人的看法就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让人心酸的往事大家或多或少在历史书中有过见闻,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其实,若干年之后,一名博主在网络上发布“复旦留美博士流浪街头”的视频,同样引人关注。
视频中,当事人自述是江苏人,50多岁,复旦物理学专业毕业,到美国读物理学专业硕、博士,而后在华尔街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据说月薪有10万美元…
而在目睹或听闻了这位在纽约街头流浪16年之久者的境况后,昔日同窗,尤其是女同学、亲友们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另外,还有多家媒体报道说,这位留美博士与家人已经失联20年之久,其77岁患绝症的母亲则想见其最后一面——家人害怕老人家受刺激,长期隐瞒情况,让其蒙在鼓里…
这位“流浪博士”,其人生的前半场可谓是非常的出色,当年也曾是学校里的传奇式人物。后来,这位年过五旬的博士终于吐露出回国的念想,而且回家之念头非常的强烈。
就此,有关方面开始着手行动,但网上先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声音 ,而且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还有比之更让人感伤的故事呢,俩如有当事人永远走上了“不归路”的。
前些时候媒体公开报道过的北大32岁才女唐*琳“金门大桥一跃而下”,更是以极端的方式揭露了“飘游生活”鲜为人知的一些内幕!
在此顺提,假如当事人以及周围的人们当初稍稍审慎一点,类似的惨剧还是有可能避免的吧。另外,近年一些地方几十万、上百万异乡人士遭遣返 ,一部分失去美籍而又没有了出生地国籍者,似乎更是不知该何去何从了!
出门“穷游”,也许旁人不必多说,但这些事例,可以说业已从不同的角度提醒着我们,“说走就走”中的谋生群体,平时得自己多加保重,如果选择出洋打拼,必须切实考虑到异国它乡的多种生活境遇。
另外,背井离乡、终日奔波的群体,需要关注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人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免疫力或者说自身的抵抗力会渐渐降低。
案例:2021年,有位梁先生在出差归途中昏倒了,虽然抢救多日但还是离开了人世。家人曾申请工伤认定,人社局接待后认为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视同工伤情形…
道路事故以及突发心脑血管类问题,近些年总体而言也是呈现明显上升态势的。由此易知,“飘游”型生活,餐饮与大小便问题,甚至包括失禁之尴尬,相比之下,都显得有些不足为奇了。至于相关问题如何化解,无疑是有着许多事情需要共同努力,做进一步的考量与抉择。
有关“活力”类话题——一首澎湃的歌(5)
人在世间生活,一些“心动”或举措,似乎很难有对错之分。就人的“活力”与“定力”而言,各有其基本价值与实际作用吧。
例如,前面提到过的一个女子,一些背景原因,走出校门时间比较早,只能自个儿找生计。在外打拼了十六七年,月薪后来比初时涨了五六十倍,待积攒下一笔钱之后,有了再回家乡发展的考虑;
而另一个小伙子,大学毕业后一直不急于找工作——锚在父母的“港湾里”,研究生考了2年,公务员考3年,据说直到28岁时“一鸣惊人”——考上了市级单位的公务员。家里给他买了房子,同时找了条件比较好的女朋友…
人生“画地为牢”,通常是不可取的;而要是当事人“心”长时间静不了,也可能走哪干啥都难以适应,难有收获。
众所周知,进入新千年,各地大大小小城市几乎都放开了落户政策,条件之宽,甚或有些出人意料,由此,上大城市打拼者可谓是趋之若鹜。
2021年,曾有人提出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各位背井离乡,独自在大都城市打拼的乡亲,你们还好吗?
就此,不少人是先后直呼:“太难了!”
除了吃喝、穿搭以及通旅费,还有房租与人际往来等,而这个房租呢,对于出身普通家庭者而言,其压力之大,他人往往是难以想像的。
诚然,经济基础相对好一点的群体,自然会做买房、定居方面的考虑。
在此应该提醒的是,一些人“心气儿”比较高,选择“跨越式”,“一步到位”。其勇气呢,自然令不少人为之赞叹,只是贷款一贷就是二、三百万,四、五百万,可还款呢,无疑是不止这些了——一些用户甚至翻倍也不够。由此,尴尬自是少不了的,即使老家父母亲人能够帮衬的也不太好应付啊!
2023年,有位笔友提到过一对小夫妻,研究生毕业后在一线城市选了一套房子,房子并不大,但房价是直逼 1500万。两人的起初收入有些可观,就狠下心出手了——贷款近千万元,然后,尴尬的问题还是来了,双方单位的经济效益都不如以前景气,并出台了大幅降薪措施,这房子自然也随之飘摇了起来…
有一点应该承认——
心中有着“诗”、“梦”或远方,却不得不“日复一日的苟且”,生活着是不够快乐的; 而那种为生活甚而出外奔波,为“诗”与“梦”而不懈奋斗者,至少社会的认可度方面近年是比较高的。
众所周知,随着市场化大潮的涌动,各种商业性浪花可谓是直奔各行各业,席卷东西南北各地。如在教育领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了解海外的多元文化”,“领略它乡的优美风光”,“结交世界各国朋友”,都被一一捧上了青少年教育的“高地”,也先后成为了几代人奔赴“诗”、“梦”生活的一些特殊引擎及其漂流器具。
通常而言,移居或进入异国他乡,对于学有定力、业有所成者,亲友们都会感到非常的欣慰。而与此同时,也有的家庭是砸锅卖铁才换取那一张远航的“船票”,结果由于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一些人到达彼岸之后,从“身”的流浪到“心”的流浪,其经历常常让人无语。诚然,一些同伴的见闻,以及几位当事人的回忆,则先后为大家留下了不少历史性的故事——在领略“多元文化”的背后,充斥着一代又一代留洋人员及其家人的喜怒哀乐,不少内幕正在被悄悄的开启。
三年疫情期间,在“2天不到可传播一代,被传染后1-2天就发病”的大背景下,那些日子的生活,真的让人有些不忍提涉!
虽然也有人并未惧怕,但更多的人随之而来的便是无助与焦虑。一些相对幸运者虽说度过了危机,但也大都只能望洋兴叹,有的就露宿在街头,过起了传统意义上的流浪生活。
自然,这一点即便在东方大地上,有的也似乎并不例外。
2022年10月,郑州一位先生曾因上传过一段视频而引发网友们的关注:
他和朋友一行五人, 本来是在黄河边上露营休假,没想到碰到疫情就回不了家——据说已经在户外呆了半个多月了,...
随后有媒体也透出消息:他们在黄河滩“荒野求生”的22天时间里,一边挖地坑取暖,一边采豆子充饥,静谧荒凉的黄河滩,见证了他们苦中作乐的“荒野生活”!
“动态清零”,是中国控制急性传染病的基本原则,也是新冠防控的总方针。然而,在三年疫情期间,中国本土也先后出现了300多起大大小小由境外输入而最终导致本地传播的疫情!
有俗话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而前一时期,情况似乎已经有所变化,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而且不少人似乎显得再也难以隐忍了,有的还争先恐后的显富比酷……
亚非银行2019年进行过全球财富迁移调查,据数据可知,当年全球一共有10.8万的富豪进行了移民,而来自东方大国的富豪则多达1.5万——这一数据同比增长50%。而且移民这件事“在富豪圈子里几乎成为了共识,纵观资产过亿万的富豪,几乎有70%的人都考虑过”。无论他们是否真的移民了,其大半资本早已进入海外的信托当中,“尽管人还在本国,但他们的钱却早就漂洋过了海”(爱伦博士)。
非常时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家远距离的旅行, 但郊游类活动还是非常受欢迎的,骑行、慢跑、露营、进农庄… 近年可以说,晋升“网红”的户外活动也甚多。其中,如赛车、户外漂流运动同样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顺提一则案例:一起 “惨烈车祸”,有视频显示:肇事车子在碰撞前3秒的车速竟然达到了178 km/h!
就此,经常有人提涉浮躁、浮夸风炽盛的问题,表示一部分人我行我素、甚至长时间没有定力,有的更是不择手段…
如一位女士吐露,她的老公经常把“家”当成暂住的“旅馆”,人长时间在外面“漂”,要不是那天多关注了一下他的情况,出軌女下属之事至今都还被蒙在鼓里!
曾有几位处事比较谨慎者先后表示:大环境还没有安定下来,如没有特殊需求,不要出洋游,跨省玩,否则会非常麻烦的。
不难理解,人户分离,长期飘荡在外,家乡留守的老人以及孩子,普遍会面临多重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何时能够回归正常生活?”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曾有位年轻人,从老家出来后选择南下打工,因为勤劳肯干,也有点儿技术,一段时间后,不仅成了家,也贷款买下了房子。可几年后,形势变了,自己成了失业人员…
在美洲,2021年9月,环球网传来消息:数千海地难民突然涌入边境地带,而美国方面计划大规模遣返!
2022年11月,《家国视野》也载文提到了10万*州人的京城漂泊史,并表示:不少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那些为了生活,甚或仅仅为了基本的生存问题而出外奔波者,是需要多方给予关注的。记得2020年~2022年,许多地方对广大居民和游客群体实行了足不出户(店)的就地抗疫措施,有的甚至还要求数以千万计的“漂流群体”就地过年。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一位地方官员仅仅一句“欢迎回家过年”的话,不知抚慰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们的心?!
虽然前面已经提到过,有很多研究表明,坐、躺不动的人不仅容易胖,还“很伤身子”,而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身心健康,如日本公布过的六大长寿行为,其中也有“适当运动”这一条。
不过,而今“动”起来,似乎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其中许多人的生活,便是伴随着各自的“动作“有了新的起点,以及新的动力源。
与此同时,自然也有千千万万中小学生以及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者先后发出了内心里的呼喊:“求你们了,再也不要到处乱跑了!”
就此,大家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有一个问题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那就是:千家万户生活幸福的“底线”究竟是什么?
而要寻找并守住千家万户的“幸福底线”,无疑需要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声音,同时更需要一系列建设性的对话。
记得有一句歌词是:这样飘荡多少天?这样孤独了多少年……
其中不少人的生活,甚至可能跌跌撞撞数十年,最后从终点又返回到了起点 !
事实上,人们这些年开始渐渐发觉:“家”的气息似乎有些久违了,构成幸福的要素也不是唯一的…
由此,还有人直言指出:“生活不该是这样的!”
人在世间生活着,需要生活资料或曰若干钱票,但生活的同时也需要有点儿亲情之类的温度吧,是不是?!
再从全球的视角来看,有人下逐客令时,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大规模的遣返,那些失去了“母国”国籍,又没有办妥所在国国籍者, 漂流生活突然被“中止”,让很多人为他们而担心,有的甚至提出了这样的反思意见:大家真有必要去那些所谓的“天堂”吗?
“方向比努力重要!”这话的现实意义初听似乎不怎么明晰。众所周知,要是路径选对了,那该有多爽啊!
不过,2023年有“国际漫评”也提醒过大家:要是路径选错了,拿再多的钱铺也没用!其实,无论世界政治与经济,还是个体生活道路的选择,都有这么一个理吧!
顺提,有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家,直到后辈问题与噩梦发生都三、五年了还被瞒着、骗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可能还会进一步的增多!
这里应该指出,无论年轻人,还是年长者,日常生活着,需要有一些新思、新识、新格局。
例如,许多大好河山,未必人人都要不远万里的跑去现场,多数可以通过图文与镜头搞云游;想要空气清新一些的话,不妨考虑置办郊区房子…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女孩子最好的嫁妆,就是自爱!”
类似 这种事情,虽说不能太过保守了,可结局如何,还真在于一些当事人的思维以及行为、态度。
顺举一个例子,这里留守儿童、留守伴侣问题暂且不说,如人上了年纪,往往缺乏家人的陪伴和沟通,而长时间的孤独,不仅影响当事人的生活和情绪,还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多、加重。
一些生活道路的选择,至少是需要几位当事人开展建设性的对话的(社会群体性的对话另行讨论)。
在此,应该指出,无论年轻人,还是年长者,长年生活着,需要有一些新思、新识、新格局。
例如,许多大好河山,未必人人都要不远万里的跑去现场,多数可以通过图文与镜头搞云游,是不是?
想要空气清新一些的话,不妨考虑到环境宜人的郊区或小城镇,挑选一家人可以谋生又相对宜居的房子…
自然,除了类似这样的可选项,拥抱美好新生活,或生活方式的考量,至少还有“一刻钟便捷生活圈”建设,资源与产业布局总体科学化程度的提高问题,等等。
这一点,以前被大家所忽视了,现在政府方面开始渐渐重视了,如一些地方从前几年单纯发布通知“倡导新老居民就地过年”,到最近积极谋划、制订“就近就业”的城乡建设性规划等。
另外,人生或生活的幸福与快乐,也是有着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感受的,例如——
有人手里揣着三四十万元钱,上大中城市购置二三百万、四五百万的房子,不久之后,有人庆幸,有人感到后悔的; 同时呢,也有人在手头积下一些钱票之后,考虑的并不是买房置业,而是选择因地制宜谋发展。
有人一心想着自己能够早日走出大山,走出国门,甚或不顾自身(家庭)的实际背景条件; 也有人奋斗着,并非要摆脱相对贫困的家乡,而是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家乡摆脱困境,跟上时代的步伐。
有人告诉年轻的学子,到国外学习可以有机会完全沉浸在一种新语言中,能练就一门地道的新语言…
而平时比较注重“实用”的考研指导老师张雪峰,据说对此有过不同的表示,称“国内考试卷考生,出国留学卷家庭”,希望大家无论考研还是出国,事前要尽可能想清楚了…
其实大家不难看到,一部分人性格比较外向,个性相对直率,找寻生计或机遇时,往往敢想敢干,说走就走,甚至不惜透支身体、情感…
而另一部分人的生活态度似乎有些相反,有的会选择“和”与“忍”,按部就班过日子,也有的则是柔中有刚,非要静静的,潜心与命运较一下劲!
就此,众所周知,还有一部分人在时不时的发声说:求求你们了,不要再到处乱“跑”了!
一批又一批的重大交通工程完工——“便利沿线群众出行”;
一批又一批大城市频频放开条件,落户政策一路高开绿灯……
然而,就在这“便利出行”、“落户更容易”的背后,有着多少现实问题被一一忽视了!
曾有人说,恒大的问题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人说,恒大走到这一步,是因为老板“有钱”了,就渐渐地“飘了”!
甚至还有人感慨万分地表示:其实只要心态平和些,哪里都可以是心目之中的一片净土,哪里都可以“玩转生活”,过自己想要的日子并非什么顶尖级难事。
诚然,就个体而言,实际生活没有这般简单。不过,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我们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又是什么在生产或提供生活资料的同时制造了民工群体与留神群体的生活困境?一味推进交通和大都市建设,是否会加剧另一些问题的发生与发展?
几年前,据说温铁军教授曾经坦言: 当我感到各种困难而又无力解决的时候,常常会莫名的悲哀。
不难理解,放任躁动现象,而忽略了人民生活幸福的基底,也容易形成官民脱节,甚至社会矛盾,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应该指出,一些职能部门有责任为亿万百姓提供更多生活的稳定性和便利性,不仅要考虑点对点的对接,更要重视由点及面的整体性布局。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一些地方开始致力于发展县域经济,打造优势产业,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23年,中国之声也传出了高层及有关方面的一些感人的声音——
行动起来求实效:稳就业、稳生活,守住千家万户的幸福“底线”!
(+2少3情4市5失6魂/ 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