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科学

生活·命运
生活家居
生活·成长
生活与教育
生活·习惯
生活与情感
生活·伴侣
生活与代际
生活·梦寻
生活与财富
生活·生计
生活与生机
生活·艺术
生活与视野
生活·高度
生活与逻辑
生活·心活
生活与修炼
生活·学力
生命与活力
生活·方向
生活与境界
生活·社会
生活- 升华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方式首页

 

 

 

 

 

生活支点

 

 

 

特别报告*

 

 

 

安居问题考

 

 

 

"银发"话题

 

 

 

学点运筹学

 

 

 

民生幸福网

 

 

 

 

 

 

 

 

 

 

 

 

 

 

 

> 生活-生计 

                           

有关生计的释义,一般多为谋生的办法,以及生活的状况等。

其实,无论视生计为一种技能,还是一种状况,亦或视作社会文明进程及决策考量,一定程度上都关系到生活质量的高低,及其基本趋向。

 

众所周知——
相对而言, 世间“生”比较容易, “生活着”并不怎么轻松!

“起于鸡鸣,归于星辰”;

“忙于生计, 疲于奔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
有人借米填饥,讨酒浇愁;
也有人勤于谋划,积极拓展……

这里有一点,是比较肯定的——

在这个世上,几乎没有人不想让自己(家人或同胞们)早点过上丰衣足食、有尊严的生活的。

 

在此顺提,与生计关联度比较大的一个概念是民生。

而民生多指百姓的日常生活事项,如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就业、休闲等(广义上,凡是同日常生活有关的事情都是属于民生范畴的)。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谈生活、生计,需要关注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百姓(或企业、社团)的发展能力、发展机会,基本权益的保护状况,等等。

 

近些年,无论东、西方,生活条件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
尤其是进入新千年后,人类生活的面貌基本是日新月异,很多地方正在展现一幅幅美好的生活画卷。

虽然,“为民生”和“惠民生”的主线不时有些若隐若现的感觉,但始终存在着。由此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可以说,业已取得了一项项令人欣喜的成果。

例如地处华东的淳安,有一个小村庄。在省里主要领导的指导和帮扶下。十几年时间,人均收入从初期2100多元快速增加到27000多元,村子里的一些变化,更让乡亲们乐不可支。

至于城市生活的变化,即使不说,大家大都也比较清楚(尽管还有多方面的不尽人意之处——另行讨论)。

以笔者比较熟悉的浙江为例,如经济、文教中心杭州,互联网正成为新的生活引擎,2018年不仅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同时入选“WFBA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海港城市宁波,2018年被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16名),和中国城市“创新力30强”;历史文化名城绍兴,2017年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排名16, 2018年被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第7名);民营经济之乡的温州同样入选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30强。与此同时,北部的湖州市——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第20名,嘉兴市——荣获“2018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奖”;南部的丽水市也成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从个体而言,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生计,或生活之事,主要的要靠自己。

这一点,可以说很多人是认同的。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学会谋生,了解并懂得生活的一些要义,是千千万万生命立(挤)身世间最基本的一种要求。
与此同时,“能挣会花,生活着才是有滋有味儿”,其认可度似乎也比较高。

事实上,大家世间生活着,需要直面形形色色的生存问题,以及奔腾不息的各种潮流的考验。 由此易知,生活需要 “支点”,同时也需要思量和谋划。


——无论新家庭的建立,育儿方式、孩子求学问题的选择和应对,还是中年生活突围,晚年身心的养护;劳务方式上,选择生产型,还是商贸型、服务型,亦或物业型、投资理财型、探索创造型…

 

生存生计问题

生计,对于平民而言,大多离不开维持生存所必须的——谋取衣食及居所的渠道、方法或手段。

近几十年来,放眼世界,生计方面的事情,相比以往简单了许多。
尤其身处东方大地,人们感受较多的是,全面小康的步划正在加快,脱贫攻坚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也毋庸讳言,无论东西方,这样那样的生计问题依然有些不让人省心。与此同时,有关生计(民生)类话题探讨也可谓是层出不穷。

事实上,对于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而言,既不像有些圈子的人那样——钱票儿多的常常有些花不完;
更不像影视之中的一些“款叔”、“帅哥”、“靓妹”类人物——因为上面所展现的高薪、美酒、靓车、豪宅、英俊、潇洒…似乎都很乖巧的给“回避”了...

 

收入与生计。有来自统计部门的消息:2017年,当地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业已达到64934元; 而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58元——月均不到500元 (2019-01 中新网、21世纪经济报道)
如果说,前者数量上是亿万级别的,那么后者的数量级别自然也不是百万、千万之类的。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由于多种原因,各地方各等人群的收入或资财差距,几乎大到了互相难以理解的程度。
2018年3月,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唐驳虎撰文披露:
在一部分顶尖群体的眼中,富人家庭年收入至少在500万以上,小康家庭年入60-80万,而年入35-60万者被视为贫穷家庭,年入10-20万者属于困难家庭,自然还有特困家庭…
易知,统计口径与统计数据大多只反映了部分现实。

 

另一方面,中国当前属“中等偏上国家”组别,而全球所有人均GDP排在中国前面的国家全部人口加起来也才17亿——占世界人口的23%都不到。更多的人口所面临的生存、生计问题自是不难想像的。如有女性权益保护团体估算,南亚某国大约80%的女性用不起卫生巾,数十万人就此请求政府免税,为女性上学和就业扫除一大障碍。

 

近年,乡村振兴迈开新步伐,教育及相关部门为资助青少年学生,也先后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现实生活,依然有些尴尬——
“孩子在镇上读初中,学校要求他们住读,一年得多花数千(甚或上万)元,农民出身的,不出去打工就没办法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

 

再则,几亿中等收入群体(本题流传的相应标准:年收入大致2.5万-25万元人民币-21世纪经济报道)中,不少仍游离于现代化大潮边缘,随时可能因病因事及物价之类问题返贫。

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无论职业方向与住房问题的考量,孩子教育方式、教育渠道的比较,还是自己或家人晚年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应对,都需要用心考察、潜心谋划。

职场生态与生计

专业考量或职业选择,通常有两种:一是出于就业前景;一是出于自身喜爱。

然而现实生活中,赖以度生——维持家人基本生活条件的比较常见。而且,由于当事人(或其亲人)生活视野或社会阅历的相对不足,决策时一知半解,讲时尚、随大流的比例比较大。

另外,对于部分青年朋友来说,虽有师长或亲友之类热情分析、提醒,其最后抉择时自以为是的也有点常见(非常可惜/反之情况同样存在)。

 

事实上,专/职业考量,不仅要看社会认可度、收入的高低,还要考察其身心的适应性,岗位的稳定性、灵动性及其流动性,兴趣匹配度、时空自由度以及家庭生活的可调和性…(社会价值大小需另行讨论)。

比如,对于性格内向者,相适应的专业有哪些?适合性格外向者的职业如何考量?
未来比较吃香的专业有哪些?发展潜力相对较大的职业又有哪些,如何评估?
实际选择是,是图高薪,早日解决住房问题,还是图点小自由?
毕业就找金饭碗,还是选择为日后的创业做些铺垫或准备?
面临“高薪”与“高危”双重抉择时,又该如何进行取舍…

 

近年,有关方面减税降费措施频频,扶持政策不断,不少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形势比较喜人。

可与此同时,实体生意难做的声音似乎也接连不断,甚至有人苦叹:

“一年不如一年,眼下有点要死的感觉……”

 

 

 

 

科学生活

基本 理念

 

 

 

 

生活方式

平台一期

 

 

 

 

 

图片频道

 

 

安康-活力

 

 

艺术-生活

 

 

自然与生活

 

 

校园生活

 

 

生活-情义

 

 

 

 

 

 

 

 

 

 

 

 

 

 

 

当前,真实的就业状况到底怎样?

毋庸讳言,“市场挑战”、“职场淘汰”已是几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无论东西方一些发达经济体,还是东西南北的新兴经济体,中小企业生存不易,以至“破产”、“裁员”不时成为高频词。曾有记者朋友提到:失业、半失业群体某种程度上在拼命挣扎…

另外,2017年有调研报告对未来365项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所统计的三百多个职业里,不少职业是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所以,无论企业立项,还是个体就职,当事人或法人代表、团队成员的生活视野与认知品位都非常重要。比如有人视野与思维方式跟不上,常常误判形势,就可能成为“被人收割的韭菜”。自然,也有人独辟蹊径,着手组织“无货源运营体”…

 

* 一万多份简历只招30人,身边的金融圈失业潮…1907瓜姐/搜狐网. 
* 企业生存艰难群像:卖项目求生… 2019-07-25 21世纪经济报道

 

房困突围 (待)

这里顺提,成功的经验,无疑是一种财富,但未必可以复制;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考量,甚或他人一些带血的教训,倒是可以提醒我们校准行动方向,避免陷身误区、众人遭殃。

一般而言,当事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比如:
长处有哪些?不足的是什么?
想干些什么?以及环境条件允许我(们)干些什么?
是“自谋生计”,还是“共谋生活”?

选择专注于赚钱(或曰以经济为突破口),还是统筹工作、生活以及家庭情感支持系统?

如何落实基本生活规划?怎样考虑有关积累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有否相对科学的,包括考虑亲人(员工、父老乡亲…)在内的,多种活计、方式的统筹与兼顾?

另外,能否多一些前瞻性较强的生活或职场规划?

……

 

 

(建设中/待续)

 

 


问题与运筹

 

 

 

 

 


“千家万户都好”

 

 

 

 

 

 



生活方式网 //www.ks006.org(原浙备www.yuyu2166.org)网站地图联系方式 中国 浙江 Zhejiang China

( 文教社科生活类独立网站,书稿等内容版权属“心”生活-新文化所有,未经授权请勿它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