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科学(生活方式网)
生活·命运
生活家居
生活·成长
生活与教育
生活·习惯
生活与情感
生活·伴侣
生活与代际
生活·梦寻
生活与财富
生活·生计
生活与生机
生活·艺术
生活与视野
生活·高度
生活与逻辑
生活·心活
生活与修炼
生活·学力
生命与活力
生活·方向
生活与境界
生活·社会
生活- 升华

 

 

 

 

 

 

人 生 聚 焦

 

多少豪情多少歌

多少冤屈多少泪

 

 

 

生 活 传 真

 

癌症是“人造的

生活方式的内核

 

 

 

社 会 警 示

 

整容变“毁容”

烟火 还是泡沫

 

 

 

世 事 考 问

 

安康如何溜走的

“被剥夺”感背后

 

 

 

幸 福 探 寻

 

世上最好的消炎药

方向 常比努力重要

 

生活方式网首页 > 人生聚焦 > 续 2 

世事纷繁,需要用心感悟;
人生有常亦无常,同样需要我们留点儿时间做些细细的品味——
如人在世间生活,有简有繁,人生有“仁”、有“义”, 有“浪漫”与“欢乐”,也有“不仁”和“不义”,“压抑”与“心酸”,以及“轻狂”、“焦虑”,等等。

“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有有舍生取义(法)的人…”
——人生是一首“百听不厌的歌”,我们可以经常欣赏,或者说感受之。而这样的图景,无疑需要我们做长时间的潜心修炼,避免“蒙眼狂奔”。
“品味人生,用心生活”;“守住自我,活出真我”!这里,我们愿大家的生活能够多一些内涵,各位的人生能够渐渐地成为可以滋润心田的千万首悦耳之歌!

“角色”与人生

众所周知,所谓角色,通常是指电影或戏剧中一些演员所扮演的人物。现今呢,则时常被引申为社会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人及其所处的位置和特定的关系。

无论古今中外,人通常在家庭,在学校、职场以及情场等多种社会生活中,有其不同的位置或分工。
在此,不妨以已为“人母”的女士为例,其潜在的“角色”与“责任”,如果盘点一下,可能不下两位数——
如清晨的闹钟,餐点时分的厨师,孩子上学路上的司机,作业之时的辅导教师,另外自然还有护士、保姆、理财师,等等。

不难看到,生活中有些角色属于“超逸型”的,有些则属于“憋屈/窝囊型”的。
如有的人日常生活显得悠闲、逸乐,有些人的日常生活则相对较为沮丧、压抑…另外,自然还有一些属于“缺心眼型”的,等等。
曾有俗话说:“人生如戏!”然而,世间生活的现实内容,包括情感互动与心理纠结,可以说很多场景,自然包括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比众多戏剧更为丰富,甚或更为曲折、多彩。
时下也有一种说法,即生活条件以及经济建设许多地方越来越精彩,与此同时呢,人际或角色关系似乎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一种态势。而要是角色关系以及责任意识模糊不清,角色保护措施日渐滞后,人际与生活协调困难重重,一些“死循环”不尽早予以打破的话,人类的生活就难免会陷于一种越来越被动、尴尬的局面。

其实不难理解,人和人的相处,也是一门学问,或者说也是一种蕴涵着生活艺术的修养。只是人类社会常常“中心”定位不清,也许是早些年的物质生活太过清苦了,大家由此渐渐习惯了围着物质生产或一些资财转,甚或长年被经济收益类问题牵着脖子直往一个方向奔……这里应该指出,亿万生命要同时做好几种不同的角色,真的有些不容易。在此,先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亲人或亲友、同事等,大家离得远了,情感关系就淡了;而要是相处得太近了,那么磕磕碰碰以及恩恩怨怨的就可能会纷至沓来了。

家 庭——“小舞台”与生活场 (1)

众所周知,家庭是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单元,也是无数生命赖以生活的一个重要舞台。
人来到这个世间,同处一屋檐之下,关系自然是非常紧密的,其角色分配以及一些生活的分工协作,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家庭中的“角色”,一般是指家庭成员在其特定的家庭生活中的一种自然身份,或者说基本属性,通常所反映的是当事人在家庭中的相对位置,以及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家庭的基本角色,如“父母”、“子女”以及“夫妻或伴侣”等。

“父”与“母”:从总体而言,父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家庭生活中当之无愧的一对“主角”。两人负有提供物质条件,照顾年幼的子女,以及相关的事务决策、生活引领、精神支持之职责。通常情况下,做父亲者主外的多一些,而母亲负责家庭事务管理的也相对常见一些。再从习俗以及心理情感方面而言,做母亲者照料低龄孩子有其细心、体贴、周到的一面。通俗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大体所反映的就是这一点。

“孩子”或“子女”:在家庭这个舞台中,子女所扮演的角色多是一种“被呵护者”,或者说“生活的依赖者”,尤其是初期的人生岁月,需要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照顾、保护以及必要的支持。子女的责任呢?是遵守家庭生活的一些约定,尊重和支持父母,适当参与家庭事务,学会生活自理,培养生活的独立性,以及长大之后力所能及地回报年迈的父母等。
其他角色:在不同的家庭生活中,自然还会有类似兄弟姐妹,以及祖父母等不同的角色成员。
不难理解,这些角色相互之间的关系多是亲密、友好的,共同维系着家庭的和谐、温馨和幸福。诚然,在一些特殊的背景之下,也可能会出现比较尴尬甚或对抗性的一面。

就家庭角色的职能而言,平常说着似乎显得简单明了,但实际生活中所需要担负的职责,所涉及的事务往往是琐碎的,甚或是包罗万象的,不少时候还有其边界模糊、职责不清、是非难辨的一面。如家庭的生产性及其经济管理,家庭生活照护和教育类事务,家庭餐饮与物资采集管理,家庭成员关系协调以及休闲管理,等等。而家庭角色及其职能的多样性,还体现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上。
如众多女性朋友,从早年的女儿、学生,到随后的职员、妻子、人母…
从早期的丫头、保姆、家厨、裁缝、女佣、勤杂工,到后来的闹钟、护士、厨师、理财师以及上下学兼职司机、专业陪读、辅导教师,等等。

家庭生活,应该说,许多时候是温馨的、甜蜜的。如有位知名电视台“靓女主播”,生活比较知性、低调,与一位设计师建立小家庭后,被一些知情者用“嫁给爱情很幸福”几个字做了简捷、概括性的描述。

与此同时,由于几个家庭角色的边界及职责有些不清,生活中的困惑与尴尬也几乎无时无刻都可能发生,因而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伤痛也就在所难免了。
例如,一位事业正处在上升期并业已拥有副高职称,同样年轻靓丽的电视台主持人,很多人没有想到,竟然被其公公12刀砍死在家中……

家庭生活维持和谐与幸福,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婴幼儿应该例外)积极提高认知水平,主动承担家庭责任以及相关的一些义务,出现问题时做到互谅互让、及时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分清边界,实现有效协作,和谐共进。

1“夫妻”与“伴侣‘

人在世间生活,如同海洋中的岛屿,看似孤立的,实质呢,没有一个是独立漂浮着的。
社会生活也差不多,早年人到了合适的年龄,基本会选择以夫妻结伴的生活方式——“一外一内”而走完人生旅程。现今某些方面虽然有点儿变化,但其大势依然尚存。

夫妻双方,作为生活伴侣,相信大多是充满着欢爱和责任感的,由此也大都可以演绎一段非常美妙的人生旅程。
“不管你怀不怀孕,是否生养孩子,我都会爱你一辈子的!”
“一个人越是爱对方,就越是不想影响、伤害她或他……”

在漫长的岁月里,双方基本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两个角色,因而需要一定修养,一些基本的角色意识以及角色担当精神。
在婚后的生活中,两个充满着爱和责任感的人,是能够做到互相关爱和互相支持的,进而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维系家庭的和睦与生活的幸福。
所谓同甘共苦,就是一起分享喜悦,一同分担困难与忧伤。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虽然岁月容易让人的容颜变老,但伴侣之情却可以日益变得醇厚、难忘!

自然,两个人同舟共济、携手前行之中,出于不同的背景或经历,大都会有一个彼此磨合的过程,有时出现一些争吵,也是难免的。
如果双方都是知性的,又有真情在,平日里只要多一些关心、理解与支持,生活上的共情与默契也是可以渐渐形成的。

“知冷暖夫妻常流水,自私的夫妻难到头。”
应该说,在岁月长河中,携手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共度风雨,一同成长,同样是非常珍贵的一笔人生财富。
可有的人虽然结婚已经多年,但依然没有学会关心人,有的不仅不会表达爱意,反而只会“不断指责对方”,搞得家庭生活温馨缺失,疲惫不堪。

这一点,其实有很多人是长时间被绑定在形形式式的题册上,漂浮在无边的“题海”中,以及被随后“996”之类的浸泡着,即使心中有爱,甚或是爱意浓浓的,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以及如何回应闪现的“爱之火花”。
如果由于时空等原因,互动与关爱不够,基本可以理解,但相互关心少,又不会表达,时间久了,就容易滋长“生疏感”,有事就容易吵架。有的在经历了暴怒、冷战之后,人会渐渐的变得麻木了,接下来离“分道扬镳”的日子可能也就不远了…

 

角色错位以及婚姻关系的变化,除了家庭结构以及其它一些客观环境类因素,与当事人的认知水平、个性修养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你需要,我就在!”
“只要人还在,就值了…”
无论男女或老少,能够表达内心的意愿与感受,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对于角色意识的培养是有其促进意义的。
即使说出“身体累了”、“我没力气了”之类的言语,也非单纯一些人所谓的层次问题,或者是无能的表现。许多时候,其实也是当事人一种责任意识以及角色担当的表现。这一点不难理解吧,一个人要是提前退缩、躺平,甚至放弃了,就不会那样累着了——至少在一段时间里。

如果说,“长相”以及“收入”之类的是确立伴侣关系的一些前提条件的话,那么“心善”,有情调、有担当等一些个性品质则是建立长期互助协作关系的必要保证。

有一则《男子割肝救妻,同“肝”共苦》的报道,男主角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伴侣,真正的夫妻间的情谊与恩爱。可以说,类似这样的深情厚意,真切地感动了无数的乡邻和世人。

反之,一些人由于生活阅历相对浅薄,言行缺少必要的分寸感,甚或比较粗暴,处事还是像儿童那样任性,长时间下来,双方的身心都会由此而感到疲惫不堪。
早些时候,“嫁鸡随鸡”的意识比较普遍,很多女性婚嫁以后,夫君便成为了她生活中独一无二的一大 “主角”。诚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反之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
但当今社会,人以及生活的独立性都已经大大增强了,要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支持的感情基础缺失,两人世界磕磕碰碰的,小家庭这台“戏”也就未免有些尴尬了。

通常而言,“妻贤夫善”,“夫妻之间即使有磕碰,总还是一家人”!
这里应该说,现代社会的婚姻生活,基本都是男女双方自觉自愿的一种选择,感情基础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深的。
由此,心性比较成熟的人,家庭生活问题上会考虑以温和为贵,言行拿捏不失分寸,该忍的忍一点,让生活的舞台多一些回旋余地。因而,双方在一起共舞,通常可以演奏出比较动听的生活乐章来。自然也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即在恋爱时期——尤其进入热恋的时段,男女双方大多会一心一意,一门心思地投入其中,不仅甜言蜜语频频,也肯会为对方做出多方面的牺牲。但随后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例如一些人往往会被时间和日常琐碎的生活渐渐磨光了激情,对方的心理感受容易被忽视。

“刚结婚的时候,他(她)对我非常在意,非常的珍视,经常在纪念日以及一些节假日里变着法儿地制造浪漫和惊喜,甚至舍不得我做家务…”
“可第二年开始,人渐渐的就变了,不仅纪念日没有用心,平日回到家,大部分时间都是躺着看电视或玩手机游戏,碗筷在水池里快发霉也不收拾…”

不难看到,两人之间的感情从曾经的亲密无间, 容易被日渐滋长的骄躁和互怼所取代了。由此,一些人甚至不无心酸的吐露道:
从婚前到婚后,自己没多长时间就有了从“天堂”到“地狱”急速转变的经历……
这一点,除了生活的相对琐碎,无疑也与当事人长时间里养成的人品或者说一些生活习性有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某个目的或心愿,一些人变换形象或改变其言行,坚持一段时间相对容易,可时间长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与此同时,一部分男人在事业出现变化,一些女士在恭维者或孩子问题增多的背景下,容易变得“骄”、“躁”,而一旦角色关系出现错位,要想再回复起来可就不怎么容易了。

家庭角色及其职责的具体分配,通常还因家庭结构以及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类背景性因素而有所不同。伴侣或婚姻关系的变化,也与生活节奏以及社会生活背景有关。
曾有婚姻与家庭关系学者指出,如果在家庭生活里,要是双方不注意体谅与尊重,或不懂得把夫妻关系排在第一位,就很容易让生活错位、变味,埋怨、争吵乃至怨恨便会随之而生。
如果谁,贫贱夫妻容易被实际生活问题所困扰。那么豪门生活呢,其实这也一直是公众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从众多的事(案)例来看,形形式式的豪门生活,舞台中的一方,包括一些年长者,往往有其相对强势的一面,因而在这样的舞台上起舞,各类生活“道具”基本没有问题,但可能需要当事人特别的谨小慎微,因为要处理好多种角色关系,让人感受到豪门背后人性的宁和与温暖,通常不是一件易事。

“一个强势的**,容易毁掉两代人的未来!”事实上,一旦到两位主角自动或被动的闹别扭、出现不快了,往往是“采动荷叶带动藕”。所以奉劝一句,尽量珍惜既有的生活,珍惜自己身边的伴侣,“变故”之后再想挽回,没有一些人想像中的那样的容易。其实不难看到,身心的伤痛,家庭的破碎,通常还会波及上上下下以及周边的几代人!

众所周知,有俗话说,“家庭生活,以和为贵。”虽然时代在变化,但其基本原则多少还是有些可取的吧!
如果说代际沟通不太容易,那么处理伴侣关系的关健,还是在于双方坚持以心换心,处事一起协商,遇到问题或困难,相互理解,多一些支持。要是双方都能始终以心换心,做到相互体贴、患难与共,那么再多的误解与困难,也基本是可以化解、克服的,是不是?

 

2“传统”与“现代”

短镜头:北京西站,一对夫妇久久站立在冬日的寒风之中。他们的目光,长时间汇聚在一位正在车站执勤的年轻哨兵的身上。
有知情者透露:这对夫妇春节来临之时不远千里的从外地赶到北京,想悄悄地看一眼站岗的儿子就返回。结果,两人的身影还是被儿子给发现了,而他们在看到儿子纹丝不动的身姿以及红红的眼圈时,双腿则是无法挪动,人迟迟不忍离开…
记得有一句俗话,叫做“儿行千里母挂(忧)心”。 亲情无价,然而职责凝重,这一点在东方大地上,似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在东方民族,是非常注重代际亲情与血缘关系的,敬老爱幼、数代同堂,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一些传统,至今依然被千千万万人给守护着,传承着。
孩子年幼之时,早夕相处,血肉相连,亲子关系自然浓重如同四肢而割舍不了。待孩子们长大成家、立业之后,工作所需,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代际关系以及互动方式也开始会有所变化。

“我当奶奶才三天,就已经自动沦陷了……”
“我爸87岁走的,现在我妈也生病住院,连续几个月都是我一个人在照顾…”
近些年,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老中青三代人同堂相处,关系不错的依然大有人在。
一般而言,拥有一颗包容心,海纳百川,善于体谅人,家庭生活才能和气、和睦,代际间的情谊才能长久。
就几代人同堂而言,他们既有出于独立生活不便的考量,也有心地善良,善于自律,也乐于交流、沟通,懂得上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或者说有着某种难得的智慧与修养,进而使得无数人开始望洋兴叹的那种传统生活程式得以继续长时间的延传着...

在处理家庭与代际角色关系问题上,通常的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大小各位成员间相互理解,多一些协商和支持,并善于用“正能量”来处理各种关系,共同为家庭做一点贡献,温馨与幸福的生活是可以期待的。然而,三、四代人,毕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甚或还有着不同的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相互理解可能相对容易一些,而相互尊重嘛,一年365天,三、五年甚或十年、二十年的下来,就没有想像中那样的简单了 。许多人其实也应该有所见闻的。

2024的一个春日,南国大都市发生了这样一起令无数人感伤、痛惜的伦理事件——
有短视频显示:女主人因带孩子问题与孩子的爷爷意见不一,而后竟然在自家客厅被老人连扇了九个耳光。而且,老人这样的暴力行为是当着已经上学读书的孙辈的面发生的…

应该说,类似这样不应出现在家庭之中的野蛮行为,时不时地在深深的刺痛着大家的神经。由此,很多人为受害者们抱不平,并纷纷转发评论,呼吁有关方面及时介入,以遏制家庭暴力行为,维护生命的人格尊严及其合法权益。

老人家关心下一代,本属难能可贵的事情, 可出现一些小纷争,何至于要这般相对?按理,老人与儿媳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的亲善关系,而如此“居高临下”的轻易施暴,当事人不知道已经是对人格尊严的一种践踏了吗?
对此,极目新闻评论员屈旌审慎地指出:《反家暴法》已经施行多年, “对家暴零容忍”的观念应该开始深入人心,但从时不时披露出来的相关案件来看,随机、突发的家庭暴力可能依然隐藏在很多家门的背后。他同时提到,伤痛或许能好转,但内心那种被欺负、被羞辱的痛苦感受是很难消除的。如果不能及时纾解和修复,受害人的心灵上始终会有伤口,家庭关系也会出现难以弥合的裂痕。

就此,要是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儿子与孙子以及儿媳都是晚辈,这一点没错,可一些当事人有否想过,虽然儿媳不是亲生的,但在这三口之家,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至于双方上一辈的人,尽管感情上也许更深,更为真挚,但相对他们而言,只能算是几个世间付出甚多“关系比较特殊的亲人”。
再则,如果说年轻人生活阅历不够,处事想当然的比较多见,但做长辈者要是专制意识或者说控制欲太强,同样会让人尴尬甚或出现可怕的后果。
从一些事件来看,无疑有个体性格问题,背后也有其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养方面的问题。几代人的角色关系,应该承认,有着很多的无奈,如何相处,更是一种两难的选择。

“我寻思着想跟孩子的女朋友说上几句话,可她往沙发上一躺,又开始玩手机了!”
“现在很多孩子都这样,专业能力不错,但基本的人情世故还不怎么清楚。”
“儿子/女儿是你养大的,但儿媳/女婿不是你培养的,他们也不能为孝顺父母而不顾自己的家,放弃自己的孩子吧!”
“不论孩子怎样承诺,我们都不准备指望他们,现在大部分年轻人能自己过踏实一点儿就算是很不错了…”

有一位比较开明的婆婆这样坦言:话儿又得说回来,也不能全怪他们。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了,也许是觉得跟我们没有共同话题。我们做长辈的,自己也不妨反思一下,同时花点儿心思,考虑一下业已存在的代沟问题该如何化解?

 

众所周知,代际之间,多数存在着一种互依互助的关系,然而婆媳以及类似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是世人多少都有所感受的“千古难题”。
试想一下,两代人曾经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双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性习惯都有所不同,一起相处时难免有一些摩擦,一些隔阂,甚或是不可收拾的冲突。
早年,传统生活方式,包括“十年媳妇熬成婆”的围城现象,认命与沉默者比较普遍,自然也有一些人自绝人世走极端的。
近年,这种传统家庭的生活结构以及生活方式已经悄悄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也正在经受着形形式式比较严峻的一系列的考验。

就家庭生活而言,新闻宣传系统的着力点基本是一个“和”字,自然有其一定的价值导向作用,可实际生活中呢,求“和”并不容易,或者说其概率明显偏低。
几年前的一则 “妻子以死相逼不与婆婆同住,丈夫只得频繁出面两头劝” 的公开报道,就给人留下了不少的思考题。
事实上,我们一概回避问题与矛盾也是不可取的。确切一点说,寻求“和谐”之道的前题,就得直面问题之本身,并进而努力分析、化解之。

应该看到,许多家庭没有能力主动着力问题,包括家庭成员内心深处的挣扎之痛。有人说,不妨“一只眼开一只眼闭”,难得糊涂嘛。然而,许多问题通常可以“混”得一时,而难以“混”出多久。时间一长,其结果往往是尴尬的,那些视若无睹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会连同之前没有呈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冲突一一浮现出来的, 只是时间迟一点早一点的事儿,有的甚或会如同火山一般“喷涌而出”!

通常而言,包括感恩心理在内,晚辈们会留意上辈人晚年生活的实际情况,其中一部分人会考虑把老人家接到身边照料。
事实上,作为晚辈,看到老人们生活的困境,无疑有些不忍心的,由此往往会将他们接进城,或寻找稳妥的办法进行安顿。
顺提,一部分独生子女在城里立足虽然也不易,但父母支援的比例相对多一些,住房及其前期生活大体也顺畅一些。而乡村多子女家庭,独自打拼的难度往往更大,住房的困难问题自然也更为突出。由此,老人们晚年也是比较自知的,自力更生的意愿也非常的大。有的即使选择与孩子们一起生活,起初阶段往往是欣慰与拘谨并存,自律与自责相伴。
而往后,老人家随着年岁的增高,见着家人了总想多唠叨几句,病痛也会日渐频繁起来,照护的工作量由此自然会不断的增多。有的高龄老人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问题,所以后期的日常陪护其难度大体是不难想像的。这些,对于“兼职”的家人而言,伺候时间长了,往往有一种难以为继感。而且有的情况,即使富裕家庭中的专职保姆看来,也不是一件轻松之事。

面对现实生活的困难及其矛盾,大家一般多是以沉默与自我消解的方式应对之,可时间长了,“火山最终爆发”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事实上,类似的问题也是不容长时间遮掩和违避的。
除了空间以及时间分配上的矛盾,通常还有经济方面的问题,老人家退休金不错并愿意交出部分支配权的自然好办一些。相对棘手,或显得更为沉重的问题还在于:相当一部分老人的退休金或其生活待遇问题至今让人有些无语。
由此,面对生活及医药费开销之类的压力,晚辈们或是束手无策,或只能选择四出兼职赚外快… 两代人,三代甚或是四代人身心上的疲惫,大多是不难想像的。

自然,现实生活也存在着其它的一些情况:
——为求平和,有长辈主动选择退让一步的。
“退休金不错的我,心甘情愿地把‘卡’交给了儿子、儿媳妇。”
如一位退休人员表示,自己的退休金比较高,前些时候已经将工资卡交由儿媳妇去保管了。原因有二:一是老伴也有一部分退休金,日常开销基本够用了。另一个原因是儿子缺乏专长和必要的意志,照顾整个家庭的重担是由儿媳忍辱负重地坚持着。据说,儿媳在公婆的坚持下,心情也开始有了改观,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只将卡里的钱暂时代管着。这位比较开明的长者后来与同伴聊天时吐露道:自己老了,不再图什么了,只希望他们能够互相体谅,给年幼的孩子多一些关爱,也给我们老人留一些尊严。

——双方事先乐观的一面看得多,负面的问题思虑不足。包括长辈主动付出,甚或做出不少的牺牲,而晚辈不愿顾及后果的。
如家里置办新房子,花费无疑比较大,可年轻人积蓄不多,剩下的大头则由老人家出手。然而待入住新居之后,问题与尴尬自然就来了,如儿媳有些不愿意与公婆一起生活,有的没多久还会开口让老人搬回旧房子里去。由此,几个人几乎天天在家里闹别扭……

这些正如俗话所言,几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就此,要是客观一点说,两三代人基本都曾做过努力,也有过一段自律与忍耐期。另外,包括一些亲友以及社区方面的人员在内,通常只能尽力劝说包容一点,希望家庭生活能够增添一些和谐与幸福。而缺失的往往就是基础性的考量,以及一些长效机制。由此,也有问题日渐趋于严重,甚或出现矛盾冲突“一发不可收”,恶性循环的情况。

实(案)例一:一位已经退休的长者,老伴走了一段时间了,为散心,便商量着上儿子家调节一下生活。可才住了几个月,情况就出现了变化——和睦的气氛消失了,儿媳似乎忍耐着,不好意思说,儿子则是几次三番地劝说老人家走。据说当事人离开儿子家后就去了女儿家,可没有想到的是,才住了两天,女儿就退休金的安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人闻言后同样非常的伤心。
就此,有许多热心人士先后劝说,给予安慰——
“养儿防老是前世人的一种理想, 世风已经变了,今生今世还是靠自己比较可取。”
“身体如果不错的话,一个人过的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多好。人家是羡慕都没有这个资格呢!”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子’,一个人生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啥要和孩子们混在一起?”

实(案)例二:一位事业正处在上升期的电视台栏目副主编兼主播,谁也没有料到,竟然会被公爹砍死在自己的家中!

——据多家媒体披露,惨案发生在2015年,福建籍靓丽的女主持人林**心里实在受不了,一天再次和公公发生了争吵:

“儿子的事情我自己会看着办,请你以后不要再按照你那些法子养孩子了!”
公爹闻言立即瞪着林:“你敢这么跟我说话,皮痒了是不是?”
“我就这么跟你说话怎么了?你又不是我亲爸!”

此刻,公爹是怒不可遏,大声道:“亏你还是主持人,一点道德都没,我要把你的德行告诉你们单位,让领导把你给开掉!”
骂着骂着,公爹依然不解气,竟然奔厨房拿起一把菜刀就狠狠地冲着儿媳连砍了12刀!!

应该说,如此惨烈的悲剧刺痛了无数善良者的心!很多人直言:“太残忍!太可恶了!”
其中,既有人吐露自己家中也有这样的人,封建思想非常的浓重,也有年岁大一些的人显露同情甚或支持公公的。

 

“清高难断家务事!”是古今中外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
与此同时,家庭问题及人际伦理关系的调处等,可以说也是社会科学界应该直面的一个重要的严肃性课题。

通常,年长者操劳了一辈子,不少人甚至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及爱好,到了晚年,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无形的失落感。
“老伴离开后,我觉得天都塌了。我们毕竟一起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现今只剩下我一个人。是渴望儿女的陪伴和生活的温暖的。”
“我是多么想安静地度过自己的晚年。有人提出与孩子们保持距离,那样的话,生活会变得孤寂无依,心里自然是难以接受的……”

老年朋友想要一个温馨的家,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其实多数晚辈人的心目中也依然存有一种回报心理,而且从某种意义而言,人伦意识以及人道主义思想,在东方大地上也相对更浓一些。
例如,许多人觉得,父母们老了,做儿女的陪伴、照顾,属于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此应该说,上下几代人想要有所依靠,有所回报,是一种客观的需要,也是人之常情吧。但要想过“安静”的生活,问题与选择就有些不一样了。
几代人长时间共处一个屋檐下,往往最终容易让人失望的,相安无事的比例正在明显趋于下降态势。
如前不久,有一些年长者吐露:原本以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可以欢度快乐时光,安享晚年生活的。可没想到,生活会变成这样……
当前,大家不难看到,不少老年朋友对生活似乎已经感到非常的失望,同时也觉得自己是无辜的,很冤枉的。

诚然,孩子们成家后,两三代人选择一起生活的比例应该说还是比较高的。一方面,年轻人上班不容易,同时又有小孩子需要照顾,而祖辈呢,相应的也有时间,有点儿体力。一般大家都能平安的相处几年。
不过随后呢,待小孩子上学了,生活有了一定的独立性,而相反的是课业之类的压力增大了,空间也似乎较前有些局促了,情况就渐渐的会出现变化。
“带了几年孙子,现在一个人回老家生活,他们不打电话,甚或也没发信息,自己感觉前些年出钱又出力的,不但不落好,似乎还落下了怨恨?”

自然,晚辈素养或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会考虑在附近给长辈租了一个小套,并愿意出房租,给一部分零花钱什么的。
背景条件相对不足的,尴尬的成分就会相对的多一些——
“事儿已经闹了一段时间了,不知这日子还怎么过,太让人郁闷了!几天几夜都想不通……”
其实试想一下,一边是亲爸亲娘,一边是每天相伴的妻子或丈夫,而配偶要是坚决不同意一起生活,尤其是那些小孩子一直由自己带大,房子自己购买又偏小的家庭,这事真是非常的让人为难的。

“我都快要被气死了!多年来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可最近就因为我爸妈要住进来,她居然说准备离婚了!”
在此顺提一下,有的家庭背景明显有所不同。早些年,一家人的日常开销,以及所有家务活,做祖辈的大都给一一承包了,这样的情况无疑相对要复杂一些 。

三代人甚或四代人,同处一屋,生活观念不一,生活方式存在着差异,有的还存在着一些封建意识,或指手画脚的,双方都比较任性,甚至连最基本的修养都明显欠缺着,那失望是自是难免的,
而几个人分开过日子吧,一部分老年人精神上可能会倍感孤独,也受不了那样的无聊与寂寞。再则,除了生活自理渐渐有所不便,心理上也会觉得,自己已经多年的付出,儿女没有感恩之心。内心自然是非常的难受…

 

不难看到,千万年以来,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几乎是与生俱来,流传在许多人的血脉或潜意识之中的。老年人生活不易,而年轻人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也处在工作压力与生活的漩涡之中。直面当前的养老问题,业已有人提出至少“有着4大困境”。怎么办?几十亿生命之困或其危机该如何进行破局,这无疑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的课题。由于牵涉面甚广,可能需要分步来进行探讨。
就我们个体而言,其实也有几点常识性的东西是应该有所了解的。如人的尊严以及人格的独立性,人与人交往尽可能多一些换位思考,人类社会提倡互助与博爱精神,等等。

——基于社会竞争压力,以及 “代际”间不同生活背景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充实自己、学会独处,已经是一个无可回避的事情。
“老伴走后,我一直自己过,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不看任何人的脸色,虽然一些时段有些孤独,但人很自由,也非常好!”
一般而言,一个人,要是正常离退休,身体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应该正是享受人生的大好时光。平日里,如健身与旅游,阅读些东西,学点儿厨艺以及书画、摄影、舞蹈、垂钓等,大可安心做点自己所喜欢的事情。
给新生家庭留些时空,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许多老同志的反映也是挺好的。诚然,要是方便的话,在孙辈上下学时段,做些互动交流,也可以调节或充实一下双方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减轻年轻人的压力,促进代际间的情感交流。

——虽然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我们在身心健康的主动权上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养儿防老”,传统色彩相对多一些,而现实生活中其实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靠谁也不如靠自己”!
老年朋友有时间话,首先把自己的身体给调养好了,这样与己与孩子而言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件事情。举例说,通过阅读和必要的锻炼,进一步培养饮食平衡、作息平衡、身体以及心态平衡类良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曾有一些卫健领域的专业人士表示:多培养并坚持一些好的生活习惯,把跑医院的时间给节省下来,那样不就可以过更多自己所喜欢的生活了。

人虽然不能排斥子女或保姆、护理人员的必要时段的介入,但学会独处,注重自我生活调理,照顾、保重自己身体,其实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应该提倡的,是不是?

——两代人多一些换位思考,可以多添增一些相互间的理解以及内在的纯情与真情,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负面情绪的出现。
“怎么就这么不通情达理呢!我爸妈把我养大不容易,现在他们需要人照顾了,我怎么能不管呢?”

自然,这里的理解也是相对的,换位思考之事,不仅代际之间需要,夫妻之间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老年人,渴望的就是儿子的陪伴和温暖。请问像这样的儿媳妇,你们能接受吗? ”
还曾有人向朋友吐露过自己的苦闷,内心里不无委屈地说道:
“为我父母来一起生活这事儿,我们夫妻已经不知吵了多少回了,她为什么不能同情、理解我的处境?”
就此,也有人提醒这位当事人,说:目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你需要认真思考的是:老人家来了以后,谁照料他们?是你自己吗?另外,有没有想过,妻子那边同样也有年岁渐高的老人家……

其实,对于有心人而言,困难虽多,办法也还是可以找一找的。
例如,一些热心的网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就先后提出过这样几种可能性
——上有老下有小者,条件还可以的话,不妨在核心家庭附近租个房子;
——有的家庭传统意识比较浓,甚或还存在着封建思想的残余,有些话让做儿子或女儿说会顺畅点;
——选择儿媳时,应该想好了:姑娘心地善良,三观正,情绪稳定,敬重老人;
——挑选女婿的标准:对女儿好,车子无所谓,房子够住就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薪资也不能太低了…
——只要年轻人真心实意想在一起就行,自然一些 “妈宝男”、“妈宝女”组建新的家庭之后,双方互动的可能性得有所考量;
——事先应该多一些思虑与考察,“嫁错人”或者“选错人”的酸痛,两代人都应该尽可能避免之;
——人选择婚姻生活,并非只是冲着家产之类的,往往得同时考虑放弃一些东西,因而还是早一点开始对人生做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

其它的,除了政府部门所组建的“社区养老服务”以及“时间银行”,自然还有“保姆”、“钟点工”、“养老院”、“互助院”几种方(模)式,以及“优生”、“优育”、“优终”之类的全局性考量与选择的可能。

“儿媳始终是外人,对她再好也没用!”
“无论年老或年轻,凡是一个人,都需要有时间休整的呀!”
“三无家庭的日子不好过,豪门里的媳妇好当吗?”
“许多美女都想嫁大户,但大户的媳妇可不是每个仙女都能胜任的!你得有大心脏、大智慧,以及‘大命格’…”

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大都有着不同的立场与观点。而且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关系甚为错杂,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
人类进入新千年,便进入了人口负增长的时代,虽然社会的经济依然在发展,可无数高龄老人仍旧面临老无所依的困局,这是为什么?
伴随而来的形势严峻或者说前所未有的“老龄化考验”,除了人口红利消失,还有什么需要大家一起进行反思的?
为什么一些年轻人觉得看透了、失望了,进而选择离婚甚至不婚生活,以至有人直言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成全?
……
就此,我们二十多年来,克服多重困难,进行了多方位的调研与思索,可以说已经找出了一些症结及其相对科学的应对性思路(篇幅关系,可参见后续“伦理”等板块内容)。自然,仅有民间或草根层、一些弱势部门的探寻,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同样是难以持续的。在此,有一点也许是值得一提的——
人类社会要文明、持续与进步,几十亿生命的危机亟待破局,仅凭或主要靠“生产力提升”与“孝道大旗”,是不是有点儿悬?!
人类生活,急切需要的是人道问题与社会结构的考量,以及一些全局性、科学性思维的指引。

 

应该说,一些政府机构对民生问题还是比较重视的。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业已几次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针对深度老龄化,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增多,年轻人数量下降,养老金面临支付缺口。国家层面已采取多项措施进行应对,包括财政补贴、国有资本划转等,社会保障工作正在不断加强之中。
一些职能部门就养老困境如何破局,也先后提出过“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以及“年金”、“补充保险”和“养老热线”、“养老机器人”的路子。但我们认为,面对,步步逼近的养老问题及人口危机,可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加以考量,那就是人格或者说良心以及管理的“底线”。

“我爸妈都是农村的,现在都退休了。他们每个月的养老金加起来是300元,一年就是3600元。”(2024.5百度百家号+)
在此顺提,一些地方,一些职业群体养老困境的存在,仅仅是资金的缺口偏大?或者是是缘于“多交”与“少交”的问题吗?答案应该没有这么简单的吧!
其实不难看到,有些问题,就连许多普通百姓都能做些实质性的思考,甚或能找出三、五种办法来,为什么一些职能机构似乎感觉束手无策或者说无能为力了?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人类已经进入了新千年,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同样需要大家进行换位思考。对不对?(注:我们先后走访过一些职能机构,有关情况方拟便时另行介绍)

3.“养护”与“启蒙”

进入21世纪,人类生活无疑是多姿多彩的,对于人生以及世事,我们同样得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
什么是为人父母?
在艰难的十月怀胎之后,看着孩子向你展示天真的笑脸,到他或她可以下地行走,开口说话,再到孩子一天比一天的懂事,渐渐地长大……
就此,要是没有特别的生活压力,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先前的那些付出是值得的。

自然,生活也存在着另外的一面,如有人曾做过这样一种概括性的描述:
操劳了一辈子,人尽管早已疲惫不堪,可几乎不敢喊一声“累”;
艰难奔波了一生,浑身都带着伤痛或者记忆,但不敢轻易在孩子的面前道一声“苦”!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是重要的成员,他们需要父母提供生活的照料,心理与情感上的呵护与引导,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等等。
换言之,身为父母,他们需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负有孩子的养护、启蒙教育以及必要的导引和保护之职责,同时还得帮助孩子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千万年来,也包括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年轻人组建小家庭还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情况。虽然未来选择过两人世界的有日渐增多之势,但生育一、两个孩子者其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而要是把小生命带来了这颗星球,身为父母者,其几种职责是免不了的。前面已经提到了,除了将其抚养长大,还负有其人生的启蒙以及教育导引工作等。

从生活大舞台的角度而言,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能够立足社会,有点儿出息,做父母的角色,除了养育者、保护者,同时也应该是生活的一个楷模或榜样人物。而近年呢,许多人(甚至包括祖辈等)似乎又另外添加了一些新的角色,如专车司机、辅导教师等。
因而,许多人先后反映:养育孩子,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真的不知道有多么的不易。全职的或有人相助者可能会相对容易些(在此顺提,其实凡此种种也难怪父母们晚年时分有一种心酸酸的感觉)。
首先,幼时的生活照料几乎得全方位、全天候。一不留神,问题就会来了,有的还可能是成串的,甚或是一发不可收的。举例如:
一个女童在老家门口玩耍时神秘失踪,据报道,近三个月时间没有踪迹。当时母亲附近寻找未果便报了警,派出所介入后使用无人机协助搜索。监控显示,孩子离开巷口仅1分40秒后便消失了。

在学业方面,同样不敢有什么差池。因为课业上一旦与人出现了差距,无论身体原因,还是智力问题,孩子“连滚带爬”的不好受,一家人也往往会焦虑不安,日子如同煎熬一般而且大都无法言表。
——几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上学路途比较远,早起晚归身体受不了,后来课业也出了问题,人渐渐的心力不济,也没了劲头。由痛苦、迷茫进而渐渐消沉…
——一个十六岁的女孩,一直学业不错,甚或被人同学称之为学霸,可不幸也患上了抑郁症,无奈之中休学一年 ...

因而,随着学业与生活竞争的加剧,“熊孩”、“青娃” 、 “牛娃” 以及“鸡娃”一类概念及其动向的盛行,两代人甚或三代人的角色几乎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一时难以言表的嬗变过程。

 

培养与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大都需要父母及家人费心、尽心的同时,富有一份超凡的恒心与耐心。
父母在家庭这个舞台在,不仅扮演着生活护理员、厨师、陪伴和保镖的角色,同时还是生活的启蒙者、榜样,人生的导师以及一些行动支持者等角色。

“培有心,育有方,着眼未来打基础。”
幼儿时期,父母或其角色代理人需要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陪伴,及时传授自然与生活常识,帮助他们熟悉一些生活规律,养成一些生活习惯,进而适应生活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人际关系。
即使上学了,父母或家人的陪伴依然不可或缺。如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及其生活信心的培养,同时通过观察与交流可以发现孩子身上的一些优点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等。
换言之,除了应对生活习惯养成类的问题,还得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培养其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平安、健康地成长。

近年,随着“赢在起跑线”风潮的舞动,承担孩子陪读以及辅导教师的角色,业已成为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甚或无数祖辈无以回避的一项艰巨任务。

原因之一,中、高考业已成为众多孩子非常特殊的一种人生考场,考试成绩优异,尤其成为一些重点学校的尖子生、保送生,成了大家生活中的一大标杆。
一段时间里,孩子们的学业竞争,渐渐地演化成了父母家长们的生活竞争,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被边缘化,主动甚或被裹胁着天天担负孩子们“陪读”、“陪练”的角色。

父母们不管再忙,通常还得挤时间陪伴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以增进对其日常生活的了解,避免孩子生活孤独、学业恐惧现象的产生。
自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平日都在外忙于赚钱养家,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因而这样的任务就比较尴尬地落到了祖辈或亲友们的身上了。
还有一些年轻人,除了工作地点、工作性质比较特殊,上班时间也比较早,而且下班时间又迟,两个人包括一些祖辈,要管带、教育几个孩子,基本是有心而无力。易知,那些成年人长年在外奔走打工的家庭,甚或平日要照顾身体多病的老年人者,角色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尴尬就更不用多说了!

“带孩子养不了家,为了养家而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可以说,许多正在职场打拼年轻人的心中存在着一种无力与无奈感。。
就此,有不少专家学者等先后发声表示——
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的伤痛;
缺少陪伴的孩子会面临多种挑战和危机,请多陪陪孩子,别一次次错过孩子的成长;
一些孩子能被陪伴的时间很少,而单亲家庭以及“丧偶式育儿”通常也是父母家人们的一大损失…

还曾有人提出:别找什么借口, 不能时常陪伴孩子的就不是“称职的父母”。甚或表示“任何‘陪伴缺失’都是一种冷漠、冷暴力行为”。
与此同时,也时常有人这样坦言: 为了生活而没有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要是有可能,我们也想陪着孩子,但是生活似乎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应该承认,很多人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或机会,生活中要扮演的角色太多了,因而面对工作与家庭、事业与责任的权衡,在处理各种冗杂事务的中,潜藏着说不了也道不明的心酸与无奈… …

“孩子小的时候多少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快乐。但自从陪娃没完没了的做作业后,先前略显温柔的一面已经消失了……”
孩子要接送,还得陪伴辅导,家庭与工作难兼顾,旁人可能还不理解——宝妈以及一些亲人们的困境与焦虑,是一种现实的存在,需要大家进一步予以关注。
虽然人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完美的,但“守着孩子养不了家”以及“养家糊口又不能陪伴孩子”现象的存在。不仅大人们不容易,孩子们的生活也非常艰辛。
尤其是,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及“陪读血泪史”现象的出现,对父母对孩子都是非常不利的。其中,早年缺失的陪伴,对于孩子们而言,某种意义上是永远都无法弥补的。

这里有一点还是应该明确的:如果父母们只能自顾自忙其它的事情,不仅孩子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往往还会感觉被轻视,生活变得没有信心和安全感。
众所周知,家庭不仅是情感生活的发源地,来自父母的关爱与支持,能给幼小或年轻的生命增强生活信心,提供一种安全感。所以从这一点上而言,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的陪陪孩子,并择机多一些教育鼓励。这样,至少可以让孩子们明白,父母是非常在意自己,也很爱自己的。

 

而社会上“陪伴不足”以及“陪伴焦虑”现象的并存,从近一点而言,也至少有几十年的时间了。
现在不妨来说说“陪伴焦虑”吧。上个世纪以来,父母们除了送孩子上培训班、补习班,“离家陪读”以及“跨洋陪学”的故事也是层见叠出。原因嘛,“望子成龙”是其一,出乎孩子安康问题考虑的应该相对更多一些。这之中,有年轻的父母不惜背井离乡的,也有年迈的祖母等人拼命相伴的。自然,“舍近就远”的背后有着多种主、客观的因素,篇幅关系,拟另行讨论。

不难看到, “陪伴焦虑”,既有感受到来自“起跑线竞争”压力的年轻的家长朋友,也有缘于社会生活安全考量,年纪相对大一些的中年父母们。
2017年春节,有位刚走出校园的年轻护士需要在单位值班,做父母者无疑有些放心不下,两人商议后竟然直接上医院——以患者的身份陪女儿一起在急诊部输液室里过年。

说到这里,“孩子的叛逆”与“陪伴焦虑”一样,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双方原本交流与沟通的时间就不多,再加上一段时间里,教学竞争逐渐演化为教师以及父母家长们的竞争,包括许多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孩子们即使晚上或周末可以回家,也是被名目繁多的作业给压着。有些课业相对宽松一点的,作为家长也唯恐孩子的成绩不够冒尖甚或成为“输在起跑线”的一员,不断的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不停地送孩子去补习,去拼搏…

而孩子们呢,身心的承受力非常有限,虽然可以“赶鸭子上架”的不乏其人 ,但类似“6107”、“6117”式读、写、背、练,时间一长,问题冲突以及言行上的叛逆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有的即使不是课业类问题,而且做父母者也是真心为孩子们着想,可由于社会阅历不同,生活认知不一,沟通不易,甚至加上先前累积的问题,直接闹僵的情况也同样是不难想像的。

应该说,青少年儿童在矛盾冲突中成长起来,并非什么见不得人的奇事、怪事,与父母争吵时觉得非常委屈的,也不是什么主要问题。其关键性的问题是在于,一段时间里孩子甚至两代人先前的顺从与温柔都一一消失了,同时容易患上尴尬的抑郁症,进而闹离家出走,还有不得已休学的,等等。

当前,一些地方的教育教学实在是“太卷”了,不知大家有否注意到,“高压”、“陪读”,以及“天价补习”等,已经不再是东亚几个国家特有的一种景象了,类似的“花式教育”在西半球同样已经登台入室了!不过,有些教学方式方法也不是轻易可以否定的,甚或可能还有其某些“参考意义”。

如百度有网友曾提到一位小学生的妈妈,据这位做妈妈者吐露:一次去学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班主任老师请两个成绩最好孩子的家长上台分享他们的“家教经验”。
其中一位介绍的经验是:通常买两套课外辅导题册,一套给孩子做,一套是自己做——两个人会互相对照着学习,互相监督;
另一位的经验似乎更先进一些:每天提前起床,在给孩子准备早点的同时把当天需要掌握的各科知识点疏理一下,然后在孩子洗脸吃饭之时给其讲一遍,这样“多、快、好、省”的做了预习,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与众不同了…

如果,从自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这一角度而言,两位母亲的做法有其某种可取性,但这样的家长也真是太拼了,长此以往,自己的身体等同样也有一个实际可承受度的问题需要考量…

而纵观城乡各地,更多的父母或其家人,不仅缺少这样的时间分配,也因为多种原因而缺乏如此这般的耐心。
前面已经提到过,现在一些身为家长者所担负的角色就已经很多了,而且自身的情感与心理状态往往也不怎么轻松或乐观。在此,不妨以孩子的母亲为例。其人生的角色与责任,除了单位里分配的工作或出外谋生的岗位,是可以列出一长串的。通常的,有其类似清晨时分的“闹钟”,饭点时刻的“厨师”,上下学路上的“司机”与“护卫”,甚或还有护士,教师,顾问,以及保姆、杂工、女佣,等等。现实生活呢,自然还有出乎意料,更为尴尬的。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我们可以陪孩子的时间真的不多!”
“孩子视频时已经多次哭诉:班里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能够早上送,晚上接, 为什么你们除了视频,一年到头也见不到面?!”,
“我们对不起孩子!虽然也很想多抽点时间和精力去陪陪他们,但要持续性陪伴、照料确实做不到呀……”

与此同时,大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随意骄惯的道理似乎都懂一点。古时有个比喻,叫做“惯子如杀子” 。可实际执行时,父母的教育之举与孩子们成长的感觉依然有些相似,或者说都有点儿茫然,有一种既甜又酸甚或夹带着一些比较辛辣的味道。
早些年,父母们的管教大都是比较严厉的,孩子们有反感也只能悄悄地藏在心里,不敢轻易表现一些叛逆行为。原因之一是人多,父母没有时间与精力关注每一个孩子,“要是谁敢反叛,换来的基本是一顿训斥甚或手脚、棍棒侍侯” 。

现今,棍棒式管教方式大多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随着班级内部分化现象的加剧,焦虑情绪呈现蔓延之势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换言之,两代人身心方面的压力都不轻。而日且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心头积压的东西多了,心境以及语气、态度也会出现变化。外加时刻牵动着人心的影像以及手机、电子游戏之类的介入,车祸、拐骗现象以及作息与饮食问题的增多,代际争执就来了,而且往往是没完没了的。
背景方面的问题,几句话也许说明不了什么。不过,也曾有人比较简直的吐露过:现代人似乎体力活减少了,但许多人依然累得都快要“发疯”了!
生活之弦绷得太紧了,几乎是一碰就响,一响就爆,而且互动、吵架之时双方都觉着苦恼、委屈呢,气急了就会吼,就想动手,出走……
“淑女-泼妇”以及“乖孩-逆子”之变,就这样先后出现了。尽管不少人的内心里虽然也觉着自己态度有问题,对不起孩子或父母亲人!

棍棒教育不可取,也有的父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可能连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指点(指责)几句也有些于心不忍,孩子的反感情绪虽然一时不怎么明显,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掩盖的问题一般是不会自动消失的,其结果也往往同样不容乐观。
对孩子缺少陪伴及教育引导,亏欠孩子问题,曾有不少人自责“不是一个称职的父母”。可爸爸妈妈,甚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的心酸处境又有多少人能懂?
作为家长,许多人不仅有焦虑,也有着辛酸和内疚。如一部分出外打工的父母,家庭照顾不到, 孩子也陪伴不了,钱又没赚到多少。有的甚或坦言:
“好怕自己四处奔忙着, 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长,到最后如歌词中的那样‘空空的行囊’,什么收获也没有……”

无论怎么说,双方学会换位思考是少不了的。“冲突”与“平和”,其实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家长朋友作为人生观与世界观的传承者之一,对孩子尽可能多陪伴,多做一些鼓励,该批评的时候也不要太过面子,这样才有助于建设健康的心理环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当孩子开始对父母表示怀疑,希望自己管理自己,并觉得体内涌动着力量想去改变环境造福人类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先倾听,后导议。注意孩子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信心的培养。

与孩子的谈心是必要的。许多父母朋友大都有着一些习惯性的语言,例如:“ 有时,我也许会对你发脾气,但我希望你知道,这都是为了你好。” 这话自然没错,可也许太笼统,太抽象了,想拨动孩子们的心弦可能还不够。在此顺提,天涯论坛上有一些父母写给青春迷惘期孩子的信,可以说曾经感动过无数的人:
“你可以毫不顾忌地与我谈心——在生活中,我们是亲人,也是朋友,让我们在亲情的基础上多一些友情吧,这样的话,是可以没有所谓的“代沟”的!”
“为了你,我们可以不惜一切地疼你、爱你,但也不能一直放任、骄惯你们。为什么?因为那样做最终是会害了你的,如…… ”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自从小生命诞生起,就时刻牵动着父母亲人的心魂。在对一些莫名的争辩、反抗感到不快之中,大多交织着父母亲人们的担心以及不舍,生怕因某些偏差而出错,甚或是“一失足变成千古恨”!
诚然,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孩子,也有责任或道义尊重父母,尽量听取亲人们的的劝导或者说提供的经验教训,懂得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以及一些重要事件。家长朋友则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道德情操,引导孩子们学会分析,学会做一些正确的决策。
在此,我们衷心祝愿天下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来自父母的陪护,来自亲情的温暖,以及理性、务实的指导!

4.“舞步”与“舞台”

“生育孩子,该我们父母付出的,咱不后悔,想开一点就是了!”
不错,尽管对于许多人而言,一段时间里挣钱不易,但作为家长,为了给孩子筹集学费、培训费等,父母们大都不惜身体,起早摸黑,甚或想办法打两份工。
可面对孩子学业上的困乏,以及身心上的尴尬,家人们往往也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应试教育教学机制的顽固与任性,尽管有关部门已经做了不少的努力,可“绑腿跑”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很好的调动起来,或者说至少所占的比例不怎么高。
“回忆起早年上学的那段时光,生活并不觉得美好。当时,对于我们不少人而言,文史背不了,数学、理化题目晦涩难解,英语更是像天书一样完全看不懂…”

课业负担以及教学节奏的不适应,外加上下学路途上的种种问题,包括车流以及一些地方大中型犬类的出没,路程远,时间紧——中学阶段上学出发时间通常比许多成年人早2-3小时,小学相对好一些,要是没有亲人接送,冬天摸黑,以及雨雪天的情况,我们有过追踪跟访,大家也应该不难看到或体会、想像的吧!

换言之,虽然每年、每一个市县,以及每一所学校多少都能冒出一批尖子来生,但就许多孩子而言,对于“起跑线”以及“舞步”的节奏不太适应,甚或可以说比较艰难。而面对孩子成绩下滑,教室里“听天书”,甚至开小差、逃学之时,许多做父母者都感到难以接受,从伤心、担忧,到愤怒、惩罚、煎熬……双方,甚或两、三代人继而都失去了从容、安宁的生活。

自然,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孩子,因为父母亲人,包括一些师长的理解与鼓励,在艰难之中先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对健康的成长之路!
一般而言,课业紧张,压力大,孩子们成绩下滑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回家后大都会沉默寡言,有的虽然渐渐变的有些麻木了,但多数孩子会变得唯唯诺诺,生怕惹得父母生气。如有人在回忆童年生活时就曾提到过对父母家人们的一些印象:
“你学校里是怎么在读书的?你就不能争一点气吗?我们的脸都被你给丢光了!”

而善于观察、思考的家长,在反思自己,反思孩子成长道路的同时,会从孩子的身心健康与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有的放矢地与孩子做一些交流。
有的觉得孩子已经尽力了,多少有些进步了,不宜说那些气话,该肯定的还是要肯定的。关键是要开解孩子,找出症结或原因,一起分析对策与可能的路径。
“人与人之间会有所不同,既有个体是否用心投入的原因,也有一部分背景方面的因素,我们一起再想想办法,好不好?”
“你这次已经不错了,如果继续努力,加上沉着应对的话,应该可以寻找到适合你自己的一些方法以及未来生活的路子的。”
对于学业受困,自信心不足,甚或面临自信心危机的孩子而言,父母亲人的理解与包容,安慰与鼓励,其意义通常也是不可估量的。

例如,在一些家庭,父母(或师长)不仅早年注重孩子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留心孩子的身心变化,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和自律意识,由此学习自觉性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比较强,即使面对同样的应试机制,其消化适应能力以及升学考试方面也显现出不少比较优势,就业问题一般也不用父母操心。
相反,一些“不争气”的孩子,作业被动,身体不适,甚至生病请假也是常有之事。有的甚或还会变相出现比吃、穿等生活开销,以及厌学、逃学,坑父母等尴尬的情况。这些问题主流媒体上比较少见,做父母者也往往将之压在心底,不愿轻易向人诉说。但家长们不说,媒体不做报道,并非孩子们都身心健康,在快乐地成长,是不是?

诚然,一段时间里,未成年人出走以及被霸凌、厌世方面的消息传递得还是比较快的,有些也公开见之于一些大型媒体,催人警醒。就此,我们应该试想一下,类似这样的问题,一天、两天,已经够让人承受的了,一年、两年,甚或五年、八年的,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况?
现在,也应该提一下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近年可以说社会有关方面是比较重视的,可毕竟“先天不足”,孩子们的成长道路显得相对曲折而艰辛。除了心理孤独、自卑,学业费力、基础差,也有一部分孩子因自控力缺失,叛逆性特强。例如,一些上了年纪的祖辈这样吐露:自己已经管不了孙儿孙女,不仅课业方面费劲,孩子还每天都要零花钱。开口也越来越大,不给钱或给少了就要会发脾气,甚或砸东西、打人…

再来看一部分比较“争气”的孩子及其家人。一些孩子考取理想大学并能顺利就业的,做父母者心头的担子自然轻松了一大半。而一部分就业不太理想或者要求比较高的孩子,往往还得继续拥挤着参加考研、考公等。众所周知,随着竞争的加剧,一次性“上岸”的比例不容乐观,不少人甚或连续备考三、五年也未能如愿,因而上培训班进行强化训练者有之,陷入了两难境地者也不少。

曾有人提到,一些头脑比较灵活者,以及体谅父母劳作之不易的孩子,自从高考后就没有再向家里要过钱。与此同时呢,也有一部分人,身处繁华的大都市,日常开销大增,父母们往往变成了“取之不竭的银行保险柜”。就背景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而言,这方面自然不成问题,有的即使孩子毕业了,做父母者通常也会想办法寻找路子,包括支持孩子回家“复习备考”,“慢就业”。其中,无论考公、考编,还是考研,能够从“水中钻出头”,顺利上岸者的心情不难想像,大多是比较舒坦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要是三年、五年依然没有机会上岸的话,往后的日子也同样会变得尴尬起来。因压力大感到焦虑者有之,不知如何是好,整天在家里玩手机甚或胡乱发脾气者也不乏其人。由此,两代人一起共处着,话不投机,多少有些受煎熬的感觉;而出外找工作嘛,有些不着边际,做父母者又往往放心不下…

因此正如俗话所说的,家家几乎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一点上,多数人也应该是有所体会,或有所见闻的。
尽管世间生活,不乏“顺风顺水型”、“幽闲自在型”类家庭和孩子,但现代文明社会建设,需要予以关注的至少也有这样两类家庭。
一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职业不怎么稳定,囊中比较羞涩,而且双方老人年岁偏大,又没有享受到正常的退休生活待遇。
“以前似乎没觉着什么,老人家甚至也能帮忙带带孩子。现在两边都有老人时不时患病,要进医院…”
“老人家进医院,除了基本的开销,还得请假陪护,而家中两个孩子也不能没有人照看着,该怎么办?”

一些人所经历的尴尬以及生活的心酸,他人也许体会不到。换言之,不少情况往往只有摊到自己的身上之后,才会有所感悟。
如今已经进入新千年了,世间的战乱以及生活的争斗似乎依旧没有停息…老百姓日子,无论东西方,可以说真的不容易。
一些当事人,即使心地善良,人也勤劳,甚或习惯了长时间拼命工作,但不少人的境况依然只有天知、地知…
诚然,东亚大地上百姓的生活,相对而言显得平和与安定。

二是日渐增多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单亲家庭。有的长时间东奔西走的做临时工,有的做父母者为了房租费、学杂费之类的,选择天天打两份工,而一些年幼的孩子无人照看,往往只能放进背篓、车斗, 或干脆反锁在家。
“单亲爸爸带女儿生活,每天早出晚归去工地干活,刚上小学的孩子放学后独自一人回家并等着父亲下工,每天的生活有些让人心疼…”
自然还有单亲妈妈的,照顾小孩子与出外赚钱更是难以兼顾。就此,有人似乎顾不了什么,直言“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是连滚带爬过来的”,其中也包括一些非婚生育的!
如一位未婚妈妈独自生养孩子,据说常常累到给孩子煮米粉的时间都没有,自然也顾不上添加其它的食材,以致于孩子从小营养不良。为此,她觉得是自己的错,内心里无疑是痛苦的。

有几个富有爱心的网友,在说起一些家庭孩子的生活费以及学杂费、培训费时,曾这样感叹道:做十元、二十元的小时工,家长要做多少个小时才能养得起一个娃?
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环境存在着问题,而工作时间超长,对大人的身体也不好。可生活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以至有人吐露道:累得人都快要“疯”了——不仅是体累,更多的是心累!
养育孩子,即使正常家庭,也需要时时小心,处处留意。要是没有足够的精力与一份耐心,与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家庭生活的安宁是不利的。
2024年儿童节当天,某市一个小男孩不幸走失,家人连同亲友、同事,以及当地公益志愿团队连夜帮忙寻找。可据知情者透露:连续搜寻了30个小时也没有结果。

谈到“‘角色’与人生”,不应该回避的,自然还有一些生活常识匮乏,日常言行明显有些不靠谱的为人“父母”者。在此,也顺便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百家号上有这样一则生活记事:一个孕妇,挺着七八个月大的肚子,依然在打两份工,而且听说在家中还反锁着几个小孩子…
——扬子晚报消息,一位“医生”爸爸从不拿钱回家,孩子的妈妈打离婚官司时才发现其“工作证”是伪造的!
——新民晚报报道:有铁路民警执勤时发现一对形迹可疑的人携带了一名男婴。经追查,原来是一对情侣自觉无法养育,而将孩子卖给了他人。
——另据台媒披露,台湾有一个“爸爸”,身为警官,不仅骚扰女下属,还经常酒后侵犯其亲生女儿…

 

 

科学生活

基本 理念

 

 

 

 

生活方式

平台一期

 

 

 

 

 

图片频道

 

 

安康-活力

 

 

艺术-生活

 

 

自然与生活

 

 

校园生活

 

 

生活-情义

 

 

 

 

 

 

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繁衍后代的任务依然存在。而父母这样的角色,对孩子们健康成长有其独特的作用,在这一点上,社会各方应该有更为充分的认识。
可以这么说,父母的人格修养以及家庭生活条件,是新生代人生之旅不可或缺的一个港湾,一个起始舞台。日常生活无奈也无聊甚或自身素质不合格的父母,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下一代,尤如开玩笑一样,不怎么现实吧?!

同时,随着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婚姻与家庭结构也在变迁之中。虽然,近年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重视自身修养和孩子的教育了,但由于婚姻观念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些已经结婚的八零后、九零后也面临着婚姻危机与家庭裂变的考验。而且,家庭也非孩子们生活凭靠的唯一舞台,学校,还有职场、社会,同样与年轻的生命有着密切的互动、依存关系…

“想起我和孩子这些年所受的一切,我就特别恨孩子她爸!”一位年轻的妈妈在生活无助,饱受困苦之后,感慨万千的流下眼泪。一次,她忍不住地吐露了两人间的秘密:那个男人崇尚开放式生活,而不愿意共同承担家庭生活的责任。
与此同时,也有人在经历了一段艰难岁月,亲身体会了生活之不易后发出少有的感言:“年轻人身上的负担太重了!”就此,不少人明确表示他道出无数人的心声 。

一边,许多地方房子大量被空置着;一边,能够找到工作的地方又买不起甚或也租不了房子……
其实不难发现,在人口出生率急速下降以及亲子陪伴缺失的背后,有着众多的主客观因素。而经济收入日渐趋于分化,一部分年轻人生活着已经是有心无力了——尤其是一些背景比较尴尬的群体,应该也是其中的一个现实因素吧。在东方,部分有上辈人接济的家庭大体还行;在西方,一些福利保障没有跟上的地方,许多年轻人甚或被学费贷给生生的压着,就让人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2021年,亚洲地区一起特大套路贷案件冲上了热搜。在媒体播放的视频中,一名被害人这样边哭边向亲人倾诉道:
“每天每天每天每天都得还钱,我真的受不了了!爸、妈,儿子真的顶不住了,现在只想早点结束,早点解脱。如果还有来生的话,我做牛、做马报答你们…”
据悉,这段被害人生前自拍的视频,来自政论专题片《扫黑除恶——为了国泰民安》。在这起案件中,受害者众多,其中仅因催收逼债而走上绝路的就有89人!

面对年轻的一代,人类社会还有大量的工作亟待推进,我们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反思。其中,就包括年轻人在恋爱婚姻抉择时为何犹豫不定,人口出生率为什么在急速下降,等等。在此,从全民或人类未来生活与发展的角度而言,“守着孩子养不了家”,以及“为养家糊口又不能陪伴孩子”之类的现象或困境,是不能无限期的继续拖延下去了!

聚焦“急、难、愁、盼”,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得以持续性、根本性的改善。这是当代政治领袖以及许多有识之士业已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声。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文明的脚步没有停息,如一些地方(也包括一些国家),在育儿及社会生活保障方面正在发生着比较喜人的变化:
做父母者可以同时安排产假,产假的时间可以延长至12个月、18个月,最长的甚至可以休“为期三年的育儿假”,而且无须担心丢掉工作。
与此同时,一部分父母已经可以领取60%以上的育儿工资,个别地方甚至还有产假期间做母亲者可以领取全额工资,以及可以享受未成年人生活补助费,等等。

2024年春季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篇题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文章。由此可以说,更是为人类未来生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顺提,随后的人民日报也发表了类似的重磅文章:“补短板、兜底线、强服务——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所以,未来的生活,是应该值得大家期待的。

5.“冲突”与“平衡”

有位中年女士,年龄四十多一点,单位的工作不错,月薪大致6千。可让人未料的是:婆婆中风了,生活不能自理,家人让她辞职,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
许多人见此,会热心地建议他们请一个保姆回家……
应该说,出现这样的生活变故,早些年由儿媳在家照料病弱的老人家是极为常见的。近年,条件好一点的家庭,请保姆也已经为大家所认可了。
但具体到一个家庭,可能会有多种现实的问题需要考量。例如家居空间问题,老人家的心理可承受度,另外也许还有其他家人的一些实际情况等。
据百度动态(木木吖)透露,这位女主人所走的还是“辞职回家照顾老人家”的路子。人虽然回归了家庭,可这位女士的内心未免感到有些憋屈:
自己好不容易有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现在辞职了,待上几年之后再出去找工作的话,还能有多少希望……
由此,不安以及无奈,甚或绝望情绪在其心中交织在了一起。一天,她终于忍无可忍地质问丈夫道:“我辞职了,你却什么都不管,你究竟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再这样下去,我这辈子也许就会毁了!”

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除了养小之不易,自然还有养老以及就业之困,等等。
众所周知,养老是晚辈人的义务,而善待老人是一种光荣的传统,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一种共同的责任。现今的实际生活,除了“孝道说”、“自助说”、“保姆说”以及“托护说”之类的讨论,还有许多新问题需要大家进行考量,许多新情况需要我们一起面对,需要审慎地进行反思。

阿耐的都市情感小说及其改编而成的家庭伦理剧《都挺好》,我们曾经看过其中的一部分,感觉比较真实地展现了“苏家兄妹”——现代都市人因为赡养问题而发生的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以及日渐尴尬的情感危机,可以参考的一些努力方向等。可以说,作者的生活阅历是非常丰富的,情感及其描写手法也是比较细腻的。这样的作品实是难能可贵,意义非凡。
在此顺提,从其经济基础、人员基本的素养而言,“苏家”的总体背景不错,生活困顿与情感冲突尚属于可控范畴,所以在一次次煎熬和纠结之后,“苏家人”最终冰释前嫌,能够回归他们亲情凝重与温馨的家园。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呢,可以说比通常的小说或影视类作品还要复杂不少,也还有更多的尴尬和无奈。虽然几代人一起和睦共处的依然有不少,但许多人已经看到,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新生代的减少,养老问题已经层出不穷,其形势也有趋于日渐严峻的可能。
曾有一个留传已久的情感与伦理生活类考题:
“要是母亲与妻子同时在水中挣扎的话,你会选择先救谁?”
就此情感生活拷问,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比较“经典”的答案:
母亲只有一个,况且辛辛苦地苦养育了你二十来年;而老婆嘛,即使没了也可以再娶一个…

“养儿防老”, 以及“结婚是为了传宗接代”的观念,业已流传了千万年。而对于上面这样的现实伦理问题,至少还有“距离远近”以及“年龄、身体状况”之类需要考量,时间上哪怕只有跳水瞬间也可以吧。由此,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上面的那个“答案”是非常荒唐的。
应该指出,女同胞在不少人的眼中,仿佛就是一个生育与家务劳动方面的工具。而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当一个人一旦被视作“工具人”的背景下,其人格尊严与情感需求就会被轻视。
由此,在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或生活习俗中,是很难处理家庭成员间那些微妙关系的,虽然人的思想素养在提高,但代际生活类的尴尬,包括婆媳之间的不适,姑嫂以及其他人员之间的矛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怎么避免?

“三代同堂”,有其所谓天伦之乐的一面。与此同时,一起相处又有着这样那样的尴尬,或者说有着关系错杂而无奈的一面。
“女子生二胎当妈又当奶奶”以及“婆婆再孕并提出儿媳暂且打胎让路”的现实事例,同时还有中年夫妻因照料异地孩子日常生活而多年天南地北分隔两地等,多少让人有些无语吧。诚然,前面的基本属于个例,但普遍性的问题一时也说不明,道不尽。

现实生活中,有一点应该肯定:亲情关系大都是割不断的,相互间的牵挂和关爱是能够成为彼此心中永恒的记忆的。
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任何言语都无法填补亲人或亲情的空缺——
“这一生再难和您相遇,从此相见只有在梦里。” 
“我这一生再难和您相遇!如果知道那是最后一次见着您,我一定会好好看看您,陪伴着您的… ”

一些人格高尚的亲人,即使已不在人间了,但她或他的慈爱会永远铭刻在后人的心中。许多老人离去后,几乎每一个熟悉的视线都会勾起孩子们心底深处的哀伤和思念。
只是随着生活多元化浪潮的涌动,一段时间里人际关系失调的现象已经难以回避,伴随而来的矛盾与冲突,也呈现出明显增多之势。
“孝道”与“闹剧”,似乎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分界线。一些单纯的“孝话”,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会他人眼中尴尬的“笑话”!
尤其是一些当事人生活习性不怎么靠谱。即使提醒了也没有用的。由此相互牵绊着, “河东狮吼”以及“粗暴干涉”怎能避免?

无论长辈,还是晚辈人,共同生活中的微妙关系,一般是不愿开口讲。其中有一点自然是无法回避的——我行我素,以及指手画脚的习性,是非常容易损毁原本美好情感生活的。。
毋庸讳言,由于众多的历史原因,以及一些现实的背景因素,生活之中有着很多的两难选择,也有着很多的无奈。
例如当下不少居民社区的现状是——
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过半,一些乡村地区这个比例甚至已经高达八成、九成;
除了年节几天,平时亲情互动,生活关爱仅靠小小的一只手机…
在此顺举一则值得大家思考的案例——
“某市一对退休副教授在家中暑身亡,数天后才被发现!”

与此同时,孩子忙, 甚或在海外,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心中无疑是有其某种失落感的。有的思虑再三后,表示“永远相伴”不怎么现实,自己心里已经准备好了,过些年就进养老院度过晚年。
就此,也有一部分人不无感慨地向亲友坦言:以时下的一些情况来看,“孩子不啃老”就已经是万幸的了!
另外,许多人已经看到,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相对而言更为艰难一些,即使今后市场上有了养老机器人,也可能无济于事…

来日并不方长,一别再无归期,大家需要考量的情况确实比较多。诚然,无论怎么难,比起加沙地区流离失所面临的困境,似乎都不值一谈了。

 

“人要多一些体谅以及关爱之心!”这无疑是人类比较公认的一种伦理或常识吧。

可世事复杂,家事琐碎…几种声音也时不时的在纠缠着大家——

“别轻易全职去照顾家中老人!”

“余生也许再也见不着父母,报答他们了…”

“我妈身体不好,她就我一个儿子,我得回去照顾她。现在我辞职了,你每个月给我转****块生活费吧!”

人年岁大了,甚或操劳了一辈子,晚年行动不便,甚或连饮食起居都成了问题,确实需要帮助、照顾。
晚辈们呢?有无数人在幸福地享受着伴随物质文明而来的一些现代生活方式。可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生活着依然比较尴尬,内心里也可谓是五味杂陈。
古今中外,人的生活大多不易。那么,生活到底有多“不易”,或者说“有多累,有多苦”呢?
一些情况一般不便随意说道,即使可以放开来说,大家也会感觉着罗嗦,毕竟现代人缺少的多是时间呀。

前面多次提到过青少年儿童学业方面的困境。近年,互联网以及公众号上反映中年生活问题类文章或帖子也非常多:
“赚钱难,开支多”;“有一种无奈的心酸”;“ 中年女人活得实在有点苦…”
无论怎么说,现今社会生活竞争激烈,很多人面临着长期的工作压力和心理焦虑等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另外,有人利用诱人的广告,以及“传销”、“套路贷”之类惯用的手法,他们不断画饼来刺激着大家的欲望,无疑也加剧了代际关系的紧张度。

记得知乎上也有过这样一个比较经典的问题:中年女人的生活状况到底怎样?
尽管现下许多男人已经在承担着饭菜、卫生或接送类家庭事务,长辈们也渐渐变得开明起来了,可点赞最高的一种回答依然有些尴尬:
“躺在静静的夜里不知不觉的已是泪流满面。凌晨三点就醒了,多么希望有人能为我擦去泪水,但是没有——父母老了,孩子忙了,爱人冷了……”
就此 ,自然也有几种说法,例如:“人到中年别谈感情了”;“中年女人没有资格悲伤吧”;“中年女人还是少一些任性为好…”

再如生育二胎,对于有些群体而言,也许不用操太多的心。而对于另一些群体来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里,中东、非洲以及欧美的暂且不说,在微博以及百度动态上就有这样一则记述,在此不妨简单的转述一下:

二胎马上就要出生了,有比我更困难的吗?

——缺少公婆的支持,我们一家只能租房子住;
——自己照顾孩子四年多时间,没有了收入来源;
——老公没有稳定的工作,只能做临时工,也没有社会保险;
—— 2020年,我们赔了二三十万,目前仍有欠债;
——父母都已经60多岁,都是普通农民,没有退休金;
——婆婆想要个孙子,因此要求生二胎且盼望着是男孩…

这只是个例吗?答案自然不是,可以说,无论东西方,都有着千千万万类似这样的平(贫)民群体的身影。
顺提,著有《人生》、《平凡的世界》的当代作家,同时也是时代杰出人物的路遥,其自身也就有着“困苦、离婚、重病以及亲人失和、42岁早逝”的人生历程。

为什么已经有了几千年文明史的人类,“难念之经”依旧不停地在延续着?

置身浮华的世界,或者为生计奔忙着,人们心目中被太多的东西给挤占了,因而大都对生活以及一些角色的认知不足,换言之,还没有真正领略 “人生”与“人格”、“人伦”与“人权” 、 “孝道”与“人道”之类的丰富内涵。

环球网以及百度等媒体曾先后报道过一则《留学生杀女友》的案例:
2016年, 重庆一位校花被其黑人男友虐死了,生前曾经长时间哀嚎:别打了...
当事人的母亲,对其新找的男友可以说是非常的不满意,觉得女儿是“猪油蒙了心”,由此斥责道:
“这就是你现在找的男朋友?你赶紧跟他分手,要不分手,我就……”。
而这位女生,虽然嘴上不敢多说什么,但内心里却是充满了对母亲的不屑……
最终的结果,自然让亲人以及同伴们叹息不已!

另一则则是母亲与男孩子的生活冲突或纠结,据说做母亲者竟然被她的儿子气得跳楼了

——跳楼的原因,是因为儿子叛逆,还不爱读书,两人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身为母亲者一气之下,就直接从阳台上跳了下去!

虽然,孩子们大都是在困惑以及矛盾冲突中成长起来的,可类似的事件近年层见叠出,这样的代价也太过沉重了!现实生活中,两三代人都不怎么容易,但生活需要换位互补,需要找寻平衡之法,呼唤理性之道,是不是?!

刚才例举了生活冲突类案例,现在也来看一看有关亲情与和善类的故事,谈一谈与人类理性有关的生活话题。
——湖南有位年轻的中学生戴宇菁,生命不幸定格在高考前夕。从报道的图片中不难看出,在其弥留之际的眼神中依然透出了一种异样的光芒。
她不仅主动提出捐献遗体器官,为有特殊需要者带去生的希望,还让父母将剩余的善款全部退还,用于资助更多家境困难的同龄人,让他们能够圆上大学梦!
就此,人文学者侃侃评论道:她的临终之举,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众人心头激起了千层浪。可以说,这份深沉的情感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让千千万万的世人为之而动容。

——安徽有位项先生,眼见母亲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困住了,生死关头,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奋力游向母亲,并用尽全力将其母亲托举到安全的屋顶,而自己在汹涌的洪水中不幸遇难。
极目新闻评论员屈旌为此也发表了感言:面对汹涌湍急的洪水,每个人内心都会有本能的恐惧,但是这位男士却毫不犹豫,不惜一切地去挽救身处险境的母亲。“年轻生命的骤然消逝,令人痛心,遗憾万分,但这份朴素而真挚,超越生死的情与爱,同样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在人世间轰鸣回荡!”

应该说,无论年轻的女生,还是中年男士,两者的壮举或其行为选择,不仅是世间一种生命力的传承,更是人间一种博爱精神之可贵的传递。他们的离去令人痛惜,但高尚的品德也让无数人为之敬佩、感动!

 

诚然,人在世间生活,要做出正确的取与舍,大多是艰难的。
但总体而言,让生活尽可能平和、温馨一些,争取家庭以及社会的稳定性在较长时间里有所保障,应该说是比较公认的一种生活取向吧。

而人类社会想要化解一些矛盾与冲突,维持健康、和谐以及可持续的生活环境,无论代际之间,还是夫妻关系,都需要心与心的交流,并通过协调,寻求平衡、平和之道。
在此,以长辈与成年孩子的关系为例,谈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教训,提一点参考意见是应该的,但要是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或者说不管什么事情都要顾问,容易事与愿违,甚或有一种“婆婆妈妈”、“横加干涉他人生活”之嫌疑。

人是有其自身的价值与尊严的,也需要对未来的生活进行负责。而在特定的背景下,要是长期被于应对家庭琐事,或长时间被困在职场上的话,都会出现大小不一的心理问题。
面对一些世事,“良心”与“美德”都值得称道,可同时也有不少人往往是有心而无力,原因之一是缺乏基础性条件保障。由此,一些生活方式或生活关系的处理典型,可以介绍、探讨,大面积推行还得考虑基础性背景条件。
众所周知,人与人的境遇存在着多种差异。例如,一些人从上学到工作、买房、结婚、养孩子,以及职级升迁等都有上辈人给护着、帮着、照着,而另一些人,除了童年时段,基本一切都得靠自己,日子过得比较勉强,在其成年之后如果用同样的行为准则去衡量、要求,是不是有些勉为其难了?

“头脑与品德是个好东西,可惜有人只对弱势群体进行道德绑架……”这是一则社会时评所发出的相对低声的感叹。
现在,不妨以夫妻关系为例:其双方基本是一种互利、互助的生活取向,而不是单方面的要求其中的一方去做付出和牺牲!

当前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社会上出现了年轻人“全职照顾父母”带有某种时代特色的代际生活关系,就此,有人觉得传统的孝道应该予以肯定,也有人认为这样不利于年轻人未来的生活。
对于一些相对特殊的家庭,更是有人为之感到担忧:失去了经济来源,无论孩子,还是老人家,都会陷入生活的困境而难以自拔。其中,就有人不得已之中向长辈吐露了实情:“不是你儿子不孝,而是生活的境遇让孩儿们变得日渐有心无力了!”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年轻人这样坦言:
“我年青时自己带孩子,年节等还给婆家和娘家两边寄钱,而从没想到靠老人们来帮忙,事实上他们也帮不上忙…”
“我们从前没有依靠公婆和娘家人,往后也不能想着依靠孩子们。为啥?因为他们一家子的生活过得也只有自己知道。”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老人家”也渐渐地从传统的习俗中解脱了出来。现在不妨来听一听这些慈祥老人们让人有些无语的心声吧:
“孩子小时候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也很多,现今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境况,我们多少也能感受到一些,其实他们 ‘不啃老’也就不错了!”
“看到孩子们的生活压力如此大,我自己早已经准备去养老院度晚年了…… ”

 

当然,话得说回来,夫妻关系是互利、互助型的,代际关系应该说也差不多吧。
代际关系问题上,搞“孝德绑架”似乎不怎么可取,但相互照应、支持,还是应该肯定的。
例如,老同志退休了,帮儿女们照应一下孩子,儿女们方便时也尽可能回家与父母聚一聚,做些情感交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等。
在父母晚年特殊需要时期,条件又相对许可者,不妨在附近找间房子(买或租,也包括社区养老所等),再考虑雇小时工(甚或安排保姆-社会伦理关系问题另行讨论)来协助照顾老人家,由此让其晚年生活既不失亲情的陪伴,精神生活方面又相对自由、愉悦一些。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家庭条件以及人格修养特别好的一些朋友,自然依旧可以选择三代人共处的生活方式。只是,独生子女家庭,如若“三家合一”之类的,人际关系不太好处理。
就老年朋友而言,一起相处时,给晚辈们提点过来人的看法和建议,大多是可以的。只是,人生价值以及人格尊严不是单方面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考量,包括追寻理想信仰、人生价值的权利。

有言道:“执中致和。”一些事务,能够自己办的尽量各自着手处理。到了一定的时候,老人家还是以妥然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为要,争取不加重孩子们的负担,这也是给晚辈人一种最好的爱护。

若是身体没有保护好,让孩子回家进行照料,几天或几个月也许还好克服一些困难,要是几年甚或几十年的,那实在有些不好说了…
换言之,如何避免在晚辈的心目中成为“老古董”,避免让人觉得“太自私,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想着满足自己的需求”,确实是一件得好好想一想的大事、要事。

“我和孩子说过,你努力争取不成为啃老族,我也努力争取不成为你的负担。”
虽然说,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无论是谁,长期躺卧在病床上,以及长时间全天候的侍侯病人,都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是不是?
现今不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分析利弊得失之后,觉得通过明确角色意识,以及适当的角色分配,共同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亲人之间才可以更好地支持彼此的生活,包括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人感觉“中庸”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可取的,甚或认为自己才是自己“晚年生活最大的依靠”!
前面已经提到过,一些想得开的老年朋友表示,儿女的日子过得也不容易,自己没想让儿女们来养老,晚年生活就准备着靠自己。

据说,影视艺术家陈道明也曾有过这样的表示:半生已过,看着儿女各自成家,多年好友渐行渐远,经历了世事无常之后,不得不承认,即使老伴也不一定可以陪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人生走到最后,最亲的不是子女和老伴…
养儿女是一种义务,靠儿养老则是一种传统。在“孝话”与“笑话”之间,如何寻找平衡,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无疑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在此顺提,有一些老年同志,对生命,对情感生活,以及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理解比较透彻,由此不仅生前让人敬佩,在人生走到最后甚或在其离开人世多年之后,亲人们还时常记起他们,怀念他们,想着他们生前的慈爱、贤良以及正直与睿智。

人的情感生活是多元的,人类的认知以及伦理关系同样是复杂多变的。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孝敬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生命是父母给的,但人过五十,哪怕再孝顺,也别轻易全职照顾父母…”
“人这一生,最通透的活法便是学会释怀,学会放下。”

生命只有一次,孝道是久远而来的一种人类情感。其实无论孝道,还是人道,该怎样用以滋养生命,滋润家庭,维护社会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又十分敏感的重大现实问题。
就此,世间也有人提出这样一种比较经典的人生感悟:要是大家都不开口,也许没人知道现实的生活处境,或人类究竟发生了什么;如果不思考,不启动脚步,也许永远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为子女,既希望父母可以健康长寿,又非常害怕他们会患病、会突然老去,这样的矛盾心理。应该说是非常普遍的。
其原因之一是,古往今来,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比较多,也确实有着很多的无奈。从多年耳闻目睹的情况来看,说实在一点,一些情况甚为复杂。
例如,有的当事人自己还在为明日的生计而奔波,有的甚或还只有十几岁,正处在上学的年龄段,而有的自己也已经是七十左右的人了!
生活的两难困境,包括类似一些亲人卧病在床二、三十年的情况,大家总不能长期视若无睹吧。
如长时间照顾家人,失去了收入来源,是极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的。尤其对于一部分至今没有享受退休待遇的群体而言,一些相关人士就反映,现实生活“简直就是个无底洞”!
诚然,有热心人士会提出“可以请个护工”之类的建议。就此,也有当事人解释说:自己一个月到手不到2000元,有的甚至坦连房子也已经卖了,没有什么条件可以另请护工…
由此,除了企盼钟点工或机器人分担一些任务外,对于实际民生类问题,有关方面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世间至今还有不少岗位需要人无私奉献——所涉及人员基本不下千万(如小区管理等,甚或还有上亿群体的,拟另行解释)。与此同时,一些职业的年退休金还不够让别人吃上一顿的!
一边,岗位虚设,情感生活边际不清;一边,“情债”似乎是一个无底洞…
人文教育的匮乏,以及社科事业的边缘化,渐渐的,家庭以及人类社会就会危机四伏、危象环生。
如“一对高龄残疾母子的生活记事”,以及“飞来横祸!绝症女子跳楼轻生砸中路过小伙……”类痛心事件层出不穷,便是一例。
其实,无论东西方,一些痛心的悲剧,看是个体或家庭的,实质也是社会的。应该说,守护亿万生命的安康与幸福,是人类社会一种共同的责任,由此也需要大家共同进行反思。

人也许不需要有多聪明。对于一些小家庭而言,可能会踏实一点过日子就行了,而对于社会职能机构的人士而言,曾有人比较直率地指出:多一些良心,应该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民生类问题,如养老金被随意支配以及财经滥用、浪费现象,近年就有人直言相告:“财政、人社等一些职能部门的(决策)人员,你们接受过教育吗?一部分百姓所面临的处境,要是换成你们,你们会认同吗?”
值得一提的是,以东方大国为代表的几位政治领袖已经明确提出: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来谋划和推进经济与社会的改革大业。
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指出:“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守护生命安康,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伦理关系,其涉及面是比较广的。这里,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轻重关系,稳定与发展的根基,暂且不做过多的讨论。
对于“民生短板”,这四个字,也许没有多少人会在意。有的甚至认为,“养老金以及收入有差异是正常现象,没有差异才是最大的的不公平。”或者抛出似是而非的“仇富说”、“本事努力论”,而不是从从全局性、长远性的高度,寻找社会生活的平衡点,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一种相对优质生活的体制、机制。

“也许降低期望才能不失望啊,我只想送走我近100岁的老妈以后,就安置自己的晚年,大概率去养老院啊!”(无涯u2L)
今后,类似这种七八十岁高龄老人照顾更高龄老人的生活现象,是无须刻意回避的。不难看到,人类潜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存在着进一步增多的可能性。
而要解开人类困境之谜。包括“孝道”与“人道”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以及“傻子才辞职在家照顾”与“孤独终老”两难人伦困境的破解,离不开伦理科学等一些社会科学的发展或推进。而这,自然需要一些人员有更高的智慧以及更为宽广的胸怀(篇幅关系,进一步伦理考量请参见后期展开的伦理板块内容)

+校 职 情 调

+ +

 

 

*从前面文字铺展篇幅上而言,不少人会觉得“负面色彩”偏多了。与此同时,自然也有一部分朋友已经有所了解,“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之类,不是社科(生活)工作者的职责,发现问题以及分析、探讨问题才是相关群体义不容辞的一种天职。顺提,实际事务操作以及问题最终的解决,需要大家,包括社会职能机构人员一起尽心尽责予以推进…  

 

 

+

 



生活方式网 //www.ks006.org(原浙备www.yuyu2166.org)网站地图联系方式 中国 浙江 Zhejiang China

( 文教社科生活类独立网站,书稿等内容版权属“心”生活-新文化所有,未经授权请勿它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