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科学(生活方式网)
生活·命运
生活家居
生活·成长
生活与教育
生活·习惯
生活与情感
生活·伴侣
生活与代际
生活·梦寻
生活与财富
生活·生计
生活与生机
生活·艺术
生活与视野
生活·高度
生活与逻辑
生活·心活
生活与修炼
生活·学力
生命与活力
生活·方向
生活与境界
生活·社会
生活- 升华

 

 

 

 

 

 

人 生 聚 焦

 

多少豪情多少歌

多少冤屈多少泪

 

 

 

生 活 传 真

 

癌症是“人造的

生活方式的内核

 

 

 

社 会 警 示

 

整容变“毁容”

烟火 还是泡沫

 

 

 

世 事 考 问

 

安康如何溜走的

“被剥夺”感背后

 

 

 

幸 福 探 寻

 

世上最好的消炎药

方向 常比努力重要

 

生活方式网首页 > 人生聚焦 > 续 1 

世事纷繁,需要用心感悟;
人生有常亦无常,同样需要我们留点儿时间做些细细的品味——
如人在世间生活,有简有繁,人生有“仁”、有“义”, 有“浪漫”与“欢乐”,也有“不仁”和“不义”,“压抑”与“心酸”,以及“轻狂”、“焦虑”,等等。

“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有有舍生取义(法)的人…”
古今中外,这世间既有初中甚或小学学历者,从磨难中奋起,成为教授、企业家,或信念、事业有成,芬芳四溢的社会楷模;
同时,也有一人生相对有些尴尬,或不便让人恭维。其中,自然包括一些位高权重、富可敌国,却因某些环节的疏忽而最终遍体鳞伤者。
就此,时常有人会浮想联翩地说上一番:“如果……就……”然而,也有相关分析认为:人世间其实少有那样的“如果”,而有的则多是现实性的“后果”或“结果”。

俗话说,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而且几乎每年、每月,甚或每时每刻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两难的选择,随后可能“一帆风顺、一步到位”,也可能是“一步踏错,步步错”。
换言之,人生可以有多种梦想,可以硕果累累,可以让生活变得幸福美满。但人世间,往往是成也“梦想”,败也“梦想”,而且在问题成堆、不堪回首之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修正液” !
诚然,总体而言,人生是一首“百听不厌的歌”,我们可以经常欣赏,或者说感受之。而这样的图景,无疑需要我们做长时间的潜心修炼,避免“蒙眼狂奔”。
——从身心与颜值,到人品和处事,静、修、调、补…以“智”解惑,以“心”定乾坤。通常而言,无论人还是一些团体,要是用心到位,修养得法、即使身在平凡的岗位,也可以书写出“不平凡”的篇章!
人虽然是独立的个体,但脱不开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人在世间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儿女、同学、同伴、父母,以及教师、工人、农民、战士、科技工作者…人身的独立与依附,各有其利弊,不能因急功近利,而顾此失彼。

如果说,快乐是人生的主题,那么苦难也可谓是人生的必修课。从童年的天真,到成人、成材,成就一番事业,需要跨越的不是“三重门”、“四重门”,大多可能是“九重门”、“百重门”。学业与事业一帆风顺者虽然见过不少,但一路磕磕绊绊者毕竟相较更多一些。由此易知,现实生活中,我们至少还需要经常性的做一些心理的自我调节。
在“生命成长课堂”中,从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到必要的人文底蕴的积淀,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智力以及人格等非智力品质的内涵与培养之意义,远比应试教育那种卷面考分丰富的多,深远的多!

另外,我们应该承认,现实生活中有着许多的诱惑,甚或亦有着许多的无奈。如人们大都或多或少有着这样的感受,“贫穷”的日子不好过。而问题的另一面,要是生活中“穷的只剩下钱”了呢,那样的人生应该也是不难想像的吧!那么,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么度过?品质人生或品质生活是不是只有房子、车子、票子以及位子之类所构成的?人生或人世间到底有着多少种可取或者可及的境界……
在此易知,类似上面的这些问题,同样是一类比较敏感的人生话题,同时无疑也是一些非常宏大的社会生活类课题。
“品味人生,用心生活”;“守住自我,活出真我”!这里,我们愿大家的生活能够多一些内涵,各位的人生能够渐渐地成为可以滋润心田的千万首悦耳之歌!

“多味”岁月
“出生一张纸,开始一辈子!”人的一生,通常有这样几个阶段:
襁褓、孩提时光;豆蔻与青春年华;而立和不惑岁月;知命与耳顺时段,以及古稀、耄耋之年…
自然,也曾有人这样描述过大家的“人生的历程”:
一岁之初哭着出场,十岁左右课业繁忙,二十上下春心荡漾;
三十出头基本定向,四十年资事业有成,五十年岁明晰世事;
六十以后荣归家乡,七十开外影视麻将,八十年资晒晒太阳;
九十有余常躺床笫,百岁之后多挂墙上……

如果从社会阅历而言,有一种形容还是比较贴切的
——少年如溪,青年如河,中年似湖,老年如海…
一个生命,如果风雨几十载,不仅饱经世事沧桑,往往也阅尽了人间百态。

顺提,有常言道:人生不易,生活艰难。而要是说人生之难,不妨先举两个例子:最难说的话大体是“真话”,最不易得到的基本是“人心”。
一段时间里几乎每个人都在为生活而奔忙着。众所周知,其中有两类现象比较醒目:有人在“玩命活着”,同时也有人则是“活着玩命”!
这里可以说,人生就是一部不错的教科书,甚或是一部值得品味的哲学书。通常经历越多,看的也越透。而这,当然需要大家留点儿时间,潜心品味,才能拥有更多较为深刻的领悟。

(一) 人世初体验:“哭”着入场 …
众所周知,生命从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踏上了漫漫的人生之旅。
一个人,通常而言,从哭着出场,到睁开眼睛看人世间的万物;
从饮食方式以及听觉器官的适应,到睡眠与“拉撒行为”的自觉;
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以及对自然与周围环境的观察、认知;
从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的襁褓婴儿,到功课日渐繁多的童年时期…
可以说,天真的童年,在享受母爱,亲近大自然,渐渐感受兴奋与陶醉类生活体验的同时,也需要直面人世间的各种磕绊以及一些伤痛。

有人说,人生历程有着“七个坎”。而现实生活之“坎”,自然远不止“七个”、“七十个”!
例如,一个生命,从幼年开始,就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学着做人、做事,并不时经受世间“水、火、电、石、刀、食…”种种考验。
由此,不难理解,童年生活是非常需要成人与亲情的陪伴的。在这一点上,无论古今中外,亿万孩子的日常生活,大都是有其亲人陪伴在左右,父母亲人在悉心呵护的同时,做着各类的启蒙教育。
其中,有的孩子陪伴的亲人往往不止一个、两个,多一些的,甚或三、五个亲人围着转也非什么奇事。由此,可谓是“享受着浓浓的亲情环抱”,“沉浸在人间情爱的乐园之中”。

近些年, 大家应该已经看到,市面上,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各种儿童食品、儿童玩具,琳琅满目,层见叠出,各式各样的游乐园也大有遍布城乡各地之势…
从食品、衣服和玩具,到各种游乐、体验类活动,低幼儿童的生活内容,可谓是空前的丰富、多彩。同时,一些地方,各种“童模”、“童星”也相继涌现于世。如2015年,就有媒体刊载过类似《“小芈月”身价暴涨, 湖南走穴出场费30万》的报道。
自然,儿童玩具与儿童食品等存在的问题也基本是有目共睹的,例如视力下降、白血病以及器具实物伤害类事件时有发生,无疑是需要大家提高警惕性的。而真人秀节目火爆,以及儿童曝光率趋高的现象,同样是“利”、“弊”并存。如部分孩子就因为过早曝光(成名)而背负了童年时期本不该有的一些东西,日常生活节律也被随之改变甚或日渐异化。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变化,“ 单亲家庭”以及“留守儿童”、“‘逼’成才”、“‘被’天才”现象也层出不穷。
案例一:“警察叔叔,爸爸一天没回家了,我们没吃饭,好饿……”
——有关“单亲爸爸跑车深夜未归,兄妹感冒饿得报警”的报道,许多人看了后直言“心疼,不好受” 。所幸的是,那里的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给两个孩子送去了人间的关爱与温馨...
案例二:一位母亲竟然给尚在学龄前的孩子报了“17个培优班”!
——新华社报道的这位中原“着急妈妈”,前些年一度成为了千千万万家长朋友们议论的一大焦点…

而待孩子们正式进入校园的情况,大家也大都是有所见闻的。如一些地方,低龄孩子的课业明显偏多、偏难,七八岁的小孩儿常常泪眼红肿、泣涕如雨,甚或病倒、摆烂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自然,他们边上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基本场景是:或顿足捶胸,怒气攻心。或一边破口大骂,一边陪着流泪…
案例三:“S了算了!每天为作业要死要活的,这样活着太没意思了…”
——可以说,在“赢在起跑线”的生活大背景下,东西南北,老老少少,大家几乎都在“抢着跑”。 有一位快被孩子一年级作业给逼疯、气死的年轻母亲曾经这样吐露道:
孩子不仅每天写字、做口算闹得不愉快,昨天还大哭了一场,我也没什么办法嘛,干脆把他给揍了一顿。这里,大家不妨来看一下这对尴尬、无奈母子的现实生活背景——其中有一个作业是“读古诗”,据说那古诗不仅有点长,而且基本都是生字,给领读了,孩子也不会…
类似的问题,我们罗嗦得比较多了,自己也觉得有些说不过去。可几十年下来,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呀!毋庸讳言,大家都感到累了…

顺提,许多人已经知道,韩国以及亚太等地生育率持续走低,价值观念以及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等,背景性因素无疑有点儿多。但无须讳言,为人母为人父甚或几代人的煎熬(曾有人称之为“陪读血泪史”),无疑也是原因之一吧,是不是?
这里应该说,人生大都只有几十年的光阴,而且人生的每个年龄段,都有与其相应的生活内容或生活程式。通常而言,有所取,有所舍,才能真正有所体验,有所得。拔苗助长式的类“神童教育”,其教育或生活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究竟有没有问题存在?就此,教育界人士,或者说,从事教育科学、教育设计的朋友,包括一些课程与教材开发设计人员,是首先应该认真进行一次反思的,对不对?! (“生活”与“生产”关系问题另行探讨)

(二)“天真”与“叛逆”——现象及透析
东方传统文化是一种比较含蓄的文化,古人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是有其独特的称谓的——如“懵懂少年”,“豆蔻年华”,等等。
一般来说,人进入学校学习,或到了上学的年纪,大都会渐渐的明白一些世间的事理了。但总体而言,童年时期还基本属于懵懂、无知的时段。
进入少年阶段,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向往,甚或有了一些被称之为“理想”的东西。只是,古今中外,“天真”是这一时期一个被公认的标识。

许多人都清楚,“天真”意指当事人心地单纯、性情比较直率,少有那些虚伪的做作。或者说,基本属于一种“天然的生活状态”。
与此同时,“天真”,也常常被人们形容为缺乏生活阅历,甚或头脑简单,易被一些假象迷惑,言行方面比较幼稚的社会生活现象。
所以,人在少年时期,甚或包括步入青春岁月的一段时间里,行为上未免相对有些轻狂,有的甚或可以用“蒙眼狂奔”几个字来形容。由此,人在这一段旅程上 ,不免会跌跌撞撞,“笑”和“泪”相伴,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常态。就此,除了“课业”与“考分”,有关“成长”、“成人”类 的话题也是比较常见的。

如“人穷志短”,以及近年流行的“妈宝男”等说法,都是这世间生活的一些真实状况的反映。与此同时,“穷人的孩子在早当家”,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客观存在。
就此,大家不难理解,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其关键的还是在于身边亲友或者说成人世界的关注与引导。早些年,哥哥姐姐领带弟弟妹妹,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社会习俗。这种互帮互助的生活方式,即使进入新千年,不少地方也依然在延袭着。如百度上就有一则“ 13岁哥哥抚养妹妹长大”的纪实故事,因有其一定的代表意义,特将有关情节转录于下——
2001年的初夏,一位13岁的乡村少年孙进波在地里摘桑叶,路过的村民带话喊他快去镇上的医院……不幸的是,他妈妈还是痛苦地离开了他们。此后的“家”,则如同天塌了一样,很快失去了往昔的温馨与宁和。他当时是在初中住读的,每周只有10元钱的生活费,但他心中惦念的还是他妹妹——竟然选择买“1元钱3包的凉拌海带丝下饭”,以便能够省一些钱下来给妹妹买点儿东西。后来,父亲不得已考虑出外打工,临走前便把妹妹也托付给了他。孙进波呢,虽然年少,但与众有些不同,自律性竟然超人的强,不仅带着妹妹上学度日,课业成绩也非常的好,据说是学校“要全免学费的优质生源”。
至于“躺平的穷二代”,“妈宝男”之类的生活场景,近年也比较多见,篇幅关系,这里暂不展开了。

人生处于豆蔻年华,以及随之而来的青春时光,自然有其芬芳与浪漫的一面。尤其是人成长至二十岁左右,大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些光彩,一些梦境。其中不少人还可能有着“迷死一大片”之类的传奇故事。
回归现实,就年轻的朋友而言,许多人都有向往旅行生活,去外边看看斑斓世界的梦想。几年前,就有位年轻的姑娘,对外面的世界有着一种十分热切的向往。而且不久就从意念付诸了实际行动。据说,这个女孩是边环游世界边赚钱,回到母校时,让许多学弟学妹们羡慕不已。
现今,向往这样的生活方式的男生女生,有日渐增多之势,只是除了一些不错的职业人士,旅途之中的风险可控性不怎么大,各种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时有见闻。

就情感问题而言,少男少女们,单纯而天真,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会对异性有着一些好奇心,有的甚或会渐渐的生发一种神秘感。
情爱生活,虽然有着众多单向度的实例,但通常而言,需要相互间的吸引,及其互动所需的时空。有言道,一般先是从眼里进入心里,有所好感是前提,渐渐地进入一种偷偷观赏的暗恋时刻。其特征之一,大体是见到那个人,通常心跳会加快,一种欣喜、甜蜜感油然而生,并且与日俱增。而要是一段时间里见不着他或她,心中会有一种无聊甚或莫名的失落感…
要是双方有一些共同的兴趣,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能够生发一些共鸣,继而双方如果有了一定的信任,并产生某种依赖心理,伴有亲密的肢体接触…彼此间基本算得上是真心相爱了。
至于进一步交往的前提条件,得当事人认真做些考察、分析。要是没有社会伦理与法律层面的问题,展望共同的未来便是顺理成章之事了。自然,爱情与婚姻家庭生活,是需要奉献和付出,以及双方必要的人格与责任心来进行呵护、支撑的。
诚然,仪态端庄、清秀,以及能力与背景优异者,机会相对多一些。但青春年少,要想掌控自己的人生与情感生活方舟,并非易事。

应该说,二十上下春心荡漾,对异性怀有好感,基本属于人之常情,但不必太过好奇,把自己搞得神魂颠倒的,反而会毁了一生的前程。这些年,大学生见网友之类失联的事例明显有些多吧,是不是?
案例与警示:
(一):一位女大学生为爱情远嫁非洲,却在落地那一刻便被打破所有心存的幻想——当事人经历了一系列的悲惨遭遇:从生子、家暴,到被丈夫丢弃,继而被迫出卖肉体,再到其父亲不远万里寻女之艰抑郁而亡...

(二):一个年近半百的款叔,涉嫌多次性侵一些情窦初开的女生案。这位情场老手,就是以关心人、帮助圆星梦为由,接近天真的女生,有的女生甚或怀孕产子……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对于“远看是人而近处非人”类复杂的世像,青年朋友是应该有所警惕的,现实生活中,仅凭单纯的“成功梦”、“恋爱脑”,并不可取。
另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变味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365天,许多年轻人几乎天天被大量的“读、写、背、练”和五花八门的“试卷”牵缠、挤逼着,长时间喘不过气来。即便有的人尚有接触一些社会生活的机会,能回家与父母做些交流之类,可真正能够抬起头来,见识一些世事依然很难。
前面可能已经提到过,一些居民楼,几乎天天都能耳闻家长们的大嗓门。应该说,家人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起初大都会相对自然一些,可由于课业种类繁多,一小时甚或半小时之后,家长的嗓门会渐渐的变得高亢起来了。孩子们委屈的抽泣声、哀号声,伴随着父母家人的斥责声,常常是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可以这么说,大家不难发现,千千万万的年轻人,无论其学业、考分如何出众、专业如何出彩,其基本生活或社会阅历,大都依然处于一种近于原始、空白的状态。

顺提,几年前有一位姑娘,一天深夜坐顺风车而失踪了,三天之后才被人们发现:遗体呈赤裸状态,多处分布着可怕的刀伤与血污....年轻的她,没想到自己会搭上了一辆恶魔之车……类似这样的案例,可以说,年年月月,层出不穷。就此,有评论感叹道:社会常识与风险意识缺乏,年轻人太没有防人之心了!
所以,对于二十来岁的年轻朋友,通常有一种比较善意的说法——
青春岁月,几乎一切才刚刚开始。无论有否走出“应试”围城,都应该好好地把握住这个时期,努力增长见识,提升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航向,未来的幸福生活。

在学业状态与个性发展方面,多数人勤奋,尚学,进取意识与生活的独立性渐渐增强,思维活动较前活跃,并对一些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一部分人业已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能力,并在一些学科方面表现出色。
人的个性倾向,通常是指人的心理与行为、态度与信念方面的一些特征。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存在着差异,先天性素质以及后天经历上的不同,进而所形成的习性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如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接受快,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个性方面有优势,自然也有其不足。不难看到,青春期前后的男生或女生,虽然对于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都比较强,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较前有明显的提升,但对事物或外界的感受依然以感性、直觉为主。例如,一些人关注的是偶像的发型、手中的轻罗小扇,T型台上的聚光灯,或是短视频之类的点击量,等等。

应该指出,这个时段的个性特征之一,便是天真、直率。相应的问题自然也是不容回避的,如多数人学习超时,睡眠不足,缺少必要的社会生活历练。思想不稳定,急于求成,甚或容易冲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可以说,这些也是这个年龄段非常普遍的生活现象。

顺提,进入青春期,随着生活独立性的增强,很多人比较喜欢与同龄人交往。与此同时,由于校园生活时间倍增,与父母亲人相处的时空少得可怜。作为亲人,通常都知道年轻人有着很多无聊的时候,有其生活无奈的一面,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不少父母师长才短暂相处时力图避免“让人厌烦的说教”,退而采取“网开一面”的态度。由此,新成长中的一代人,其真正的社会化进程问题是不难想像的。
在此,一代新人应该有勇气承认,对于社会上的很多事情,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自我评价与语言表达能力也无疑是欠缺的。所以,日常言行方面,应该三思而行,避免太过草率。社会交往活动,不可毫无保留,至少得留一些底线。

社会交往中,虽然坦诚以待沒有錯,但不少场合,太直、太真并不可取,适当做些变通,必要时甚或需要考虑“拐个弯”,变换一下视角与思维方式。
一段时间里,年轻的女生,甚或包括一些男生,被人伤害的痛心事件频发,其原因之一,就是对人性原始、黑暗的一面认识不足,只有到事后才感到了所谓的“震惊”和“不安”!其实,这种现象在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成年人群体中也不少见。如几年前的一项调查就发现,大体十分之一的北美女研究生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性侵犯(2017.11.9 北京时间今日爆点)

有言道:“人生最难说的话是——真话!”这个世界,诱惑多,“两面人”也不少,太过天真,不仅自己容易产生误判,同时还会给一些人渣之类的提供某种机会。
简单一点说,现实生活中,至少有两点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一是在一些社交场合,能听到真话不易;二是不能不分场合的全盘照说,随便吐露自己的真实情况。

其实,当局者“迷”,旁观者也未必“清”。虽然大家好学求上进,但毕竟课业方面占居的时间偏长,社会与生活阅历欠缺,对很多事情的认知离全面性、客观性尚有不小的距离。由此,积极拓展视野,重视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社会交往方面,多听、少言还是比较可取的。

 

诚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方面也会逐渐增强,如内心里可以接受一些友人,也包括关系不错的老师、长辈对自己的比较中肯的评价。
青少年朋友,在日常生活或处理一些事务时,其通常的优势是: 年轻,有朝气,而且大都拥有难能可贵的一种激情与进取意识。虽然鲜有业余时间可言,但很多人对课堂内外的许多现象还是感兴趣的。
其中,大部分人表现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也愿意与人交往,尤其是同龄人,一些好友。
多数人喜欢探索一些新鲜事物,也有一定的钻研精神,但在忍耐性,或者说持续性关注方面显得不足,或相对弱一些。

如常有家长朋友反映:孩子们认知能力比我们小时候强多了,但问题或不足是,做事情有时候只有三分钟的热情…

许多人追求个性与完美,甚或业已显现出才貌双全之类的优势。但毋庸讳言,一些靓丽的身影,与真正的“秀外慧中”依然有着不小的距离。
应该承认,一部分人与“天真”相伴的同时,还真的给人一种比较轻率,甚或类似于那种轻狂的感觉。
“不问事情的真实情况,不看问题的性质如何,常常上来就是一通轻飘飘的胡侃,言行方面往往太过草率了!“

这一点,大家也不难看到,就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开放性大,不分轻重,輕言、轻率,是大多数人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个性,是人类一种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体系。由于教育定位的偏差,思维与逻辑训练的不足,青少年群体身上的感性认知,自由意识、享乐意识较浓,性格以及处事的态度方面相对轻浮、多变,是无须多做争议的。
然而,现实生活呢,比较严峻,也是非常残酷的。可以说,关注社会生活,同样是关注自己的未来。
如父母亲人们以及一些媒体报道的社会现象——
“青年大学生胃癌晚期类问题频生,为什么?”,
“男子假冒富二代租女友,女学生心动应召遭强奸抢劫!”
……
一些现象可谓非常尴尬,一些教训更是非常之惨痛。

“有些轻狂,比较叛逆!”
“成事不足,败事不断,‘乱码’成堆…”
“不爱思考,自己不长脑袋,不长眼,没办法啦!”
这是时下一些人,对形形式式所谓的“脑残粉”及其进退两难的生活处境所发出的一种感叹。其中,无疑也包含着一些恨铁不成钢,痛心和惋惜的成份。

诚然,一些类似的问题,即使年岁再大一点的群体也不例外。
这里,就“不爱思考”的评判或描述,我们觉得还是用“缺少时间思考”,或者“没有培养好辩证分析、全面思考的习惯”,来进行表述比较客观一些。
与此同时,作为青少年朋友,在开始与前不一样的新生活之时。也不要因为一下子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约束,就任性、妄为,彻底放纵自己。
另外,应该明确一下的是,在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在谨慎处事的方向上,许多人是完全可以有所作为,有所进益的。

思维习惯,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课堂教育自然不可或缺,但从当前的一些情势来看,主要的可能还是在生活教育与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形成的。
在此,不妨再重申一下:对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朋友而言,虚心、好学,通常是伴随人生进步的一位良师,或者说一种品质,一台阶梯。
同时,办事或思考问题的时候,通常需要做些铺垫,有时也需要做一些变通。要是不知这些,是非常容易出状况的。
这里,我们也可以相信,如果能够尽力克服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与不足,大家的人生之旅是可以变得更为丰富,更加精彩的。

 

这里,有关青少年成长问题,即使有赘述之嫌,我们觉得还是应该继续做些补充工作的。因为,要不然的话,人生的航船真的有点不好说了。

2023年6月,曾有人透出消息:一位中学生在高考前弄丢了人工耳蜗,不仅本人,连家人也慌了! 所幸,东方民族受儒家思想熏陶时间比较长:“一个好汉三个帮”,“给出手时就出手”——据说经“全城接力”,耳蜗最终是失而复得,考试与升学事宜竟而继续演进。

上面所举的虽然只是一则个例,但青少年以及儿童的成长道路并不平坦,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今天的年轻人,包括其父母家人,非常关注个人的前途问题。与此同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虽然,多数人上进性非常强,甚或对发展前景也是充满信心。但存在的问题是,心性比较急躁,也许由于历史及其一些现实的原因,生活理想与自我评价方面误差比较大
——有的在与周边人的比对之下,压力感、焦虑感油然而生;
——有的甚或漠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想一口吃出个“胖子”来…

大家不难看到,应试教育以追求高分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培养完整人格和发展多元才能的重要性。许多人在长达十数年的“应试迷雾”中一路跌跌撞撞地前行,身心未免处于一种失调的状态,或因挣扎而疲惫,或因少助而孤寂,包容性和成长性由此大打折扣。
举个例子:有人从小生活都比较严谨,也比较俭朴;也有人由于“认知结构”以及传统“偏好”类的问题,生活着多少有些尴尬。
如在课业与考试的重压之下,平时比较喜好美食,以缓解内心的压力,可几年“偏食”下来,体重渐渐失控,有的两百斤、三百斤的往上奔,直到连上下楼、如厕都不方便,需要人陪伴,甚或搀扶着…

近些来,青少年与应试教育方面问题开始备受争议。类似的教育模式多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对许多学生的内生动力所带来的其实是一种摧残,有“反智”、“反科学”之嫌。
如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十几年下来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旦放假了就不顾一切地玩网游,耳闻因返校时刻作业还没完成“怒撕(烧)作业本”、“离家出走”等类事件层出不穷。
据有关方面统计,这世间至少有数以千万计的闲散“成年人”,这些人在学校时“读不进书”,而后辍学,跌跌撞撞地进入社会,“意外事件”可谓是层见叠出(这里暂不展开了)!

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通常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习惯性行为和情感反应,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与人格特征。
一般而言,人少不更事之时,多好与他人比吃、比穿。待成年之后,和别人比较穿戴名牌者相对减少,有的甚或也不再计较家里给钱的多少…
然而,青春年少社会生活体验少,比较叛逆则是有目共睹的,其中课业压力与考试尴尬所引起的占比明显有点大。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灌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大,而压力则非常的大,可长时间只能在中考、高考一类迷雾中跌撞着前行,心理状态可以说多数不怎么好。所以,他们一旦与父母,也包括老师们有抵触甚或吵架之时,内心里往往觉得非常的委屈呢。
案例:一名14岁的初二女生,曾尝试在上学的路上跳***,被人救起后,奶奶曾询问过孩子,孩子也表达了真实原因:“心里难受,不想上学,也不想H了。”

背景分析:许多地方推行“快节奏、高强度”的应试教学训练模式,由此面对课业与考试,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觉,有的难免会受到来自多方的批评,甚或还会被人挖苦,遭到打骂…

可以说,尚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包括身份同样显得“渺小”的家长、老师们,竟然先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进了魔咒一样的社会磁场中”,只能跟随着形形式式的“指挥棒”,无力抗拒,被动而行,其各种结局大体也就不难想像的了!

有“梦”的日子也许不错,可“梦碎”的生活真的不怎么好过。所以,我们需要重审教育机制,解读教育的真实内涵。

以孩子们的入学问题为例,公平公正关系着孩子及其背后家人们的切身利益。就此,也应该看到,这些年义务教育“减负”以及“十项严禁”等一系列“阳光政策”开始照进现实,对于解决“择校热”、“抢生源”等顽疾,成效已经有所体现。

再则,传统的评价体系,以学科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不足之处,是轻视学生的多元发展和个性人格问题。我们的教育机制,需要从应试模式切实向综合索质以及个性人格的培养方向转变。与此同时,学校教师自然也应该进一步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青少年儿童生活的引领者、指导者。

诚然,对青少年教育与成长问题进行反思,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的,共同探索出一些更适合青少年儿童发展的教育模式,并切实为亿万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活支撑和社会保障。

(三) “立足”时段——众生相素描(1)
每一个人,几乎都有着各自的时代印记,自然也有着不同的理念或认知。
在经历完中、高考的冲刺,以及高等教育与“公考”、“职选”之类的颠簸,多数人会带着各自的心理进入社会,直面市场浪潮的洗礼。
众所周知,人成年了,该自立、自强了,可面对社会生活,往往是既兴奋,又未免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迷茫感。
稍稍回顾一下,这期间的“众生相”大体是——
有人一边挣钱,一边试着给自己松绑、减压;
有人量力而行,考虑从容易入手的事或地儿做起;
有人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投身社会实践,用自己的善行温暖周边的人;
也有一部分人是一时找不着北,只能先“蒙眼狂奔”上一阵子;
与此同时,还有人在有过迷茫、焦虑与挣扎之后,似乎无奈地选择“躺平”了——长时间沉浸在游玩世界中难以自拔…

人成年了,大都会渐渐淡出自己的原生家庭,甚或与出身相关的一些生活背景。《论语》等古书上曾有云:“三十而立”。三十岁,由此也被称为而立之年。自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标准”无疑也在变化之中。
就此,其实还有一种说法,如:要是在走出校园之后,平民子弟仍然在为家庭出身而自卑,一些“*二代”人士还在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家人,尚无自立之志,那一辈子的生活可能并不怎么乐观。

许多人,三十上下之时,比较喜欢和同龄朋友交往,平时酷爱一些时尚、休闲活动的也不少,如上影院、看足球、品火锅、吃烧烤、聊网红,以及带着孩子自驾游,等等(这一点,应该实话实说,我们近年与年轻的朋友交往不多,未免会有些出入)。
与此同时,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朋友,事业心渐渐增强,有的比较喜欢静下心来,默默地开创事业,或者说打拼自己的立足之地。

众所周知,此时此刻,有人经过一定的努力,比较顺利的进入了环境条件不错的机关、事业单位,正如俗话所说的:生活旱涝保收,日子相对平顺;
一部分人则以自己的专业特色,顺利迈进起点高,发展潜力甚大的一些企业单位,年薪三、五十万,甚或更高;
也有人,选择曲线式挺进娱乐圈子,走网红路线,凭借影视、综艺活动以及网络类媒体收获安身立命的第一笔财富。

他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买车置房,建立起比较甜美、幸福的小家庭,人生大体上可谓是顺风顺水的。

在此顺提,其中有一些背景比较特殊的人物,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就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因而有着一种“星光灿烂,日子无忧”的生活图景。

另外另据说,有一位年轻的亿万富翁,曾感慨自己能耐大,钱财多:业已到了“一辈子也花不完的财富自由王国”。

自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刚经历完高考的洗礼,长大成人不久,为了生活,也为了不让父母亲人操心,在离开那个“有过欢笑也流过泪水的校园”的同时,也带着一丝信念与不安,离开了从小到大不曾远离的家乡,出外找寻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应该说,在这一群体中,包括多种原因从中学以及高校辍学的年轻人,正处青春岁月,能够直面生活,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精神也是非常可嘉的。
在生活方式上,这些三十左右,甚或包括一些四十岁上下的人,工作比较忙碌,生活似乎相对简单,外地与故乡,基本不做区别。这部分人,在待人处世方面,即使年龄段也不仅不同,拥有不同的生活认知和生活偏好,但给人的印象,大多喜欢直截了当的,而对于上一代人所传承的客套形式,基本是不屑一顾。
在异性交往方面,他们也少了人们早年那种“梁山伯-祝英台”式的曲折与缠绵,不少人通过手机发两、三条信息,甚或当面问几句类似“你现在在哪儿?”、“一起去影院/吃火锅”、“我身体有点儿不舒服”的试探一下,心里就有数了!

 

围绕年轻人的生活话题,焦点问题,近些年曝出来有不少。前些时候,就有媒体曝出过“年轻人缴存个人养老金不积极”类消息。
在一些人看来,从专业岗位,到影视、网红人物,眼下年轻人魅力无限,创富优势甚多,无论机关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年薪一、二十万,甚或三十几万的比比皆是。
那些进入演艺圈的年轻人更是不得了,拍一部戏,接一次广告什么的,进账就是几百万、几千万,连买豪宅都不用费多大的劲……

一些自立有为,近乎传奇式,或是带有某种传奇色彩的人生,无疑会使人羡慕、向往,甚或让一些人心生崇敬之意。
那么,古今中外众多年轻人的人生呢?大家应该不难看到,并非都是如此这般的顺畅、如意。其背后的主客观原因,自然是有点儿复杂的。
如有调查显示,年轻人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都不怎么乐观。一些城市受访者甚或直言:身边之人多是靠着父母的帮衬而生活着。
其中,据知情人士披露,有的农民父母砸锅卖铁的供孩子上大学,可未料毕业之后不仅就业不易,工作一些时间后,到手的月薪也非常的让他们失望。
与此同时,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因“蒙眼狂奔”而误入涉黄、毒、赌、骗圈子,如比较常见的网络传销类沼泽而难以自拔。

人类进入新千年后,基本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气象万千的感觉。即使不说华尔街之类的金融机构,也不说华为、阿里与京东类新兴企业公司,就拿三四线城市的一家烟酒商贸类公司来说,很多门店员工的月薪“普遍在8000元以上”。一些特种行业,一些处于“风口”的产业从业人员,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谓是财运亨通,财源滚滚。甚或有人感慨钱财已经多到了“怎么花也花不完的时代”!
然而,直面生活现实,应该一分为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吧。例如,在财运亨通部门就业、谋生的毕竟占比不高,而通过拍戏、做网红赚大钱的更是没几个,是不是?
与此同时,大家也不难发现,一部分人是一路的磕磕绊绊,飘荡不定。一部分人,虽说受过高等教育,拿着不错的薪水,外表似乎也光鲜亮丽,但工作好几年了几乎没有积蓄可言。有的面对亲友时,忍不住轻声地感叹:在外漂泊了二三十年,连一个安身之所都没有着落。

“有人靠网红致富,但大多是在负债…”
如“80后”、“90后”,大多已经婚育成家了,前期要花钱维系感情,随后又有房贷要还,孩子要养,要投入,甚或老家…
所以有人说“日常生活缩手缩脚”、“大多在负债”等,并非什么危言耸听的谎言。
几大金融机构发布的一些数据也曾显示:90后在消费贷款群体中占比大体在43%左右,“负债总额接近22万亿元,人均负债达12.8万元”。而他们的平均薪资是5000多元,“负债与收入之比逾18倍”。(可参见2019年11月中国“质量万里行”等相关资讯),
还有人在互动社区直言:环顾四周的朋友,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哪个不是在职场上负重,在生活里负债”。而这,言语可能有些偏激,但也正如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说的:有史以来,人类的生活可以说,多半是困窘的。

当然,要说年轻人的生活既迷茫又焦虑,是容易引起误会的,事实上也不尽如此。例如,许多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参与各项社会建设,创造新的时代,一起见证着历史的伟业。
“看,他们这样诠释最美青春的样子——让世界看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阳光、自信、开放、友爱的精神风貌!”(2023扬子晚报)
27岁北京大学工学博士,还没毕业就入职海亮集团,实习期月薪10万元;毕业后工作第一年薪水500万;2019年出任海亮集团副总裁...”( 2020钱江晚报)

另外,一些人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旅行、娱乐类生活,据说是“一边玩,一边挣钱”;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年轻人,也开始在追求比较“精致”、“时尚”类生活,如高端服装、鞋、包之类生活用品,高档车以及跨境游等,有的还养成了想买就买的消费习惯。
由此,也曾有人提出过“垮掉的一代”等类似的说法。

而与“超前消费”、“浮夸生活”之说几乎同时出现的,自然还有“中年危机”之说。
通常而言,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依照世间的习俗,大都会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静心养儿育女……
就此,还曾有人在谈论“人生40”时乐观地提出:
人至中年,是已经体会了婚姻生活的温馨,以及拥有了“小可爱”之后家庭生活的甜美。

然而,人生的背景毕竟各不相同,世事也多少有些繁杂,由此也往往会使得一部分人渐渐的感到力有所不支,甚或有些颓丧、懊悔了——
“平日没有时间很好的陪伴、抚养,也创造不了好的学习环境,而孩子现在又不懂事,可未来呢,不会怪我们父母没有尽心尽力吧?!”
“真的是太难了,一言难尽,现在真的有些心酸呀…说到底,是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肠子都青了!”

人到中年,谈论最多的基本是孩子与房贷问题,如学业问题,身体变化,探讨着上什么学校,房贷还剩多少、何时能还清,如果...
曾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如果失业了,就去开滴滴,摆摊卖水果…而这话,是笑谈,也是现实。

“心酸!儿子985硕士,北漂15年,房贷还有100多万,要是…”

“现在一看是老师(孩子)的电话总是心惊肉跳的,中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
有一位教师朋友,一段时间里心神不佳,事后这样吐露:因为要送孩子上学,4点多就醒来了,5点多点起来准备,6点多些就出发送孩子去学校。可没多久又接到那边老师的电话…人真的地快崩溃了!

顺提,有位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大型媒体主持人,她凭借着自身的才情和容颜,陪伴着无数人度过一年又一年,可以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国民女神”。可生活的重担以及岁月的洗礼——借用其知情人士的话来表述:“她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掏空家底…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既要照顾儿子,又要努力工作,她的容颜由此日渐憔悴,身材也逐渐走了样。”

而近年,一种反常的情况已经出现了:结婚的人越来越少,而离婚的人却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许多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并非孤立的,或地方性的。如在欧亚大陆,各地的情况虽然有一些例外,但似乎也差不多。

结婚的人少了,目前大家所能感知到的问题也许不多,至少尚不怎么明朗吧。而离婚或单亲队伍的日趋庞大,首先遭罪或受苦的便是那些年幼的孩子了。如前面提到过的新闻报道:“单亲爸爸跑车深夜未归,兄妹饿得报警”(起因不清,结局似乎还是有些暖心的)。至于为人父母者的身心问题,大凡有些阅历或有点年纪的人,自然是不难想像的。

在这个世间,其实人人几乎都有一些一时儿难以言表的生活困惑与尴尬,
曾有人吐露:从青春岁月,到中年大叔,几十年下来,人已经打磨得没了棱角,不仅少了一些朝气,也缺失了一些志气。
也有人觉着,人到中年,自己已是“千疮百孔”,如是活成了一部《西游记》,未免有些扎心,有些伤感… ”

“艰辛在青年,定型在壮年。”
与此同时,有一些声音也是比较感人的——
我们生活的艰辛与劳苦,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奋斗者奔向小康与幸福之苦;
要是能换来孩子们的美好生活,我们内心里就不觉着有多苦了;
若能换来父母亲人们生活的安逸与快乐,平日里累一点也心甘…

是呀,为了亲人和同胞们的美好生活,许多人都在默默劳作着,不懈努力着,再忙再累,心里也觉得值!
这里可以说,许多人虽然生活艰苦,也有着多种烦人的事情,但如果已经有房住了,不去关注那些奢侈品,对一些时尚类东西也不感冒的话,日常生活还是不错的。
在此顺提,在东方大地上,曾有人经过比较后这样直言:“我认为我们的国家,仍然是这个纷乱世界里面平和、美好的国家。”
另外,自然也应该看到,在培“优”还是优“培”的方向上,依然有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在此,不妨以义务教育为例:是着力开办一批贵族校、优质校,还是尽力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不同的模式选择,也是两种不同政策的考量。对不对?

(四) “立足”时段——众生相素描(2)

通常而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姿态,而不同的人生或姿态,又会留下各自的时代印记。
众所周知,近些年长年里加班加点工作的群体并不少见,即使“节假日”增多了,他们也不例外。
其中,有自觉、自主的,自然也有被市场经济大潮裹挟着,推搡着的。
一部分当事人阳光、自信, 或者希望有所成就,或是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不想落伍被这个社会给淘汰了。

由此可以说,这世间总有人敢于直面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不平凡,也勇于向各种困难挑战!从早期的战斗英雄,到近一时期的多种专业人士,他们可谓是一往无前,所向披靡。在此,还是顺便举上几个相关的例子吧。
——中国人的故事:王明礼从战斗英雄到扶贫英雄;
——爱国情,奋斗者:石光银誓将沙漠荒地变绿洲;
——筑梦现代化 :民航一线女工程师,从追赶到超越的创新之路;
——他不到30岁,业已成为500强企业的副总裁,工作年薪4~500万;
… …
现今,各地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势头非常看好,其中一些人业已先后在职场上展露了自己的头角。与此同时,尚在校园或课堂里的无数年轻人,也在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发努力,积极拼搏着。

“在此,我邀请您倾听我不曾对他人诉说的‘野心’:我要拥抱自信的阳光,我要我有所成就,我要这世界有一束光因我而亮……” .
这是2024年的一个春日,一名女生在其搭乘的高铁清洁袋上所留下的一段话,被其他乘客发现后,很快引发了万千网友的共鸣!

与此同时,有个名叫赵殷樱的“职高女孩”,用九年左右时间“逆袭成为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这个女孩在求学期间还同时获得了浙江省政府奖学金以及省优秀毕业生等多个奖学金和荣誉,由此同样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他们除了自身的才华,应该说还有一些比较独特的个性性格,有的也可能包括一些天生的丽质,而这些素质,基本决定了其一生是奋发有为,不会平凡的。

 

我们在看见或感受到一代人积极向上的力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另外一些现象或生活方式的存在,其他一些群体的生活取向等。
例如,不少地方几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突然在职场甚或学校、家庭中不见了踪影,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
据说,仅仅日本,前些时候每年就有10万左右的人,突然从学校、公司甚或家庭中“消失”了。
其实在社会生活中,不同年龄段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二十岁左右,往往认为朋友交往越多越有面子而三十岁到四十岁的时候,情况会有所变化——除了一部分人认同“人脉就是财脉”外,更多的人内心里觉得朋友互动还是少一些比较有利 ...
如不少人依然有着自己的信念与目标追求,只是性格比较内向,处事相对稳重一些。他们乐于静心思考、探索问题,渐渐习惯于创意、创新类生活方式,也不怕坐冷板凳。就此,相信不少朋友是有过体会的,人在事业的成长期,乃至一些开拓性阶段,会有一段“冷寂”时空。他们中一部分人,能够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坚持十年、二十年坐冷板凳而不变色。

不难看到,潜心思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力量源泉。只是,专注事业,加班成为常态,工作和生活的重担易让人很少有时间关注自己,包括身体健康类问题,由此鲜有机会抛头露面不足为奇,而身体安康与可持续发展,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大问题。

古往今来,有人一路坦途步履轻盈, 有人注重繁华喧嚣以及人间烟火,有人选择探寻那些相对高远的景致,自然,也有人在面对波涛汹涌的市场潮汐和一时难以言表的丛林法则,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佛系” 、“躺平”模式。
如有这么一部分人,谈不上有什么经济基础,也没有什么事业追求,也许是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或某些令人难以释怀的挫折之后,他们的处世心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很少参与社会活动,就是日常的锻炼身体也坚持不了多久。他们有的年年月月甚或一天24小时不动身,虽然居家(包括公寓、出租房…)但不乐意在家做饭,他们比较习惯熬夜,善于网络购物和一些电子视频方面的活动。其中,近年除了有玩视频游戏的,也有通过一些自媒体进行自我表达的,包括通过某个平台做直播的。这些人,有的悄悄的致富了,有的则开启了负债之旅。

虽说,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现实生活中,这一年龄段的人,同样不乏既迷茫又焦虑者。
他们或许相对成熟、练达,有的也可能多少存在着一些羞耻心。应该说,这一部分人一般不同于那些心态浮躁,动辄被利所惑、为外物所扰者。如有分析提出,前者胸有大志,低调做人,能够耐得住寂寞,宁静而致远,不乏把“冷板凳”坐出温度、宽度和厚度者;而后者通常不愿、不屑坐冷板凳,相对而言,有些受不得累,吃不了苦,不愿或下不了决心,做打基础、利长远之事。

自然,在“蒸发”的人群中,无疑还有一部分属于自认已经稳坐钓鱼台的人,他们养尊处优,不屑职场打拼,以及大众化的社交圈子,而以比较前卫的方式静静享受个私化的生活,在休闲和安宁中寻找自己的乐趣。
顺提,人到中年立足于世,或事业有成之后,性格上内敛一些,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至少比起“中年骄躁”、“胡思乱想”者,还有其看重家庭和家人的一面。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其中有一种情况无疑是需要社会各界多予关注的。这部分人既不是高技能人才,家中也没有人们常说的人脉关系,他们一路上多是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因而可能一时忍受不了压力与冷寂,渐渐显现出“脱轨”、 “躺平”的态势。
众所周知,人类进入新千年后,大体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气象万千的感觉。就此,经常有人感慨世界发展变化快,钱已经多到了“花不完的时代”。
而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由于出生以及生活背景问题等,是一路磕绊不断。如有的对亲友轻声感叹说:在外漂泊了二十来年,连一个安身之所都没有。
另外,还有人甚或带着苦涩的滋味吐露道:活了这么些年,自己已经是无法再努力下去了…

他们很多人其实在早年,包括中小学阶段也曾刻苦、努力过, “加班”、“加点”也几乎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过。 而后,面对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职场的挫折与不适应,在无奈或无聊之中,人开始变得麻木了,懒散了。其中,也包括比较特殊的一些政治因素,2024 凤凰网所披露的“美国高校反以抗议持续,一些抗议学生则被警方连人带帐篷给打包拖走了 ”便是一例。
有的不仅一路磕磕绊绊,还饱受外界的质疑,下面是一些当事人先后流露出来的心声——
“做任何事情都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可结果…”
“‘活着有些不容易’,这是一句大实话。为了房子,票子.车子,孩子…男人、女人都差不多。“
“生活有时就像一场e梦:喜欢的职业,恋爱的对象,社会地位以及经济状况问题,你追求或想得到的东西都非常遥远…”
“自己不适宜结婚,即使结了婚也会给孩子,甚至对方造成这样、那样的伤害,不结婚总可以了吧!”

自然,眼下有人毅力非凡,即使命运比较坎坷,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信念与追求,他们过了不惑之年,依然准备潜心坐热自己底下的“冷板凳”,走好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
不难发现,一些当事人对比他们,内心里或多或少应该是有所有触动的。就此,大家不妨试想一下,为了未来的生活,为了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多坚持一下是否应该?或者考虑“另辟蹊径”,是否也应该再试一试?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就此,人民日报也有文章提到,不少人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大半辈子,他们静心笃志,几十年如一日,长期淡泊名利、潜心做事,这种可贵可敬的品质,应该赞赏,并成为大家的楷模。

“过去十数年间,别人在休息、游玩之时,他们还十分自律,在刻苦钻研或加紧训练着,坚持为最终的那一刻做着各项准备。”
其实,物质生活方面简朴一些并不重要,面对一些窘境,有时微微地笑一笑也无妨。而对于自己的信念与追求,凭着“热爱”两个字,即使在冷板凳上多坚持一些时间,其意义也是非凡的。

诚然,有的人可能其父母还算是年富力强,有着不错的家产或退休金,平时大都舍得给他们钱花。这大致也是一种背景因素吧。
而随着网络与娱乐业的发达,各种视频APP的出现,一些人就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手游、美食、网络视频方面。而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拈轻怕重,蹉跎岁月,不怎么可取吧!
凡此种种,是否应该给他们再提一些醒。甚或从社会层面做一些必要的考量,并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
(+破,韧…)

(五)“知性”时空

人在年轻之时,被批评指责是比较常见之事。而中年以后,迷茫和无奈、无聊的现象,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多数人会渐渐远去。

言行进一步有理有据,办事也大多有度有节,处世问题上也是有进有退…
不难理解,人通常经历了很多事情,也思考过了很多问题之后,不仅困惑少了,对人生,对世事,以及荣辱得失问题感悟相对深了。

如果说,随遇而安,是一种生活选择,那么,奋发有为、量力而行则是一种人生姿态。由此,许多生命渐渐呈现出一种相对舒心、祥和的生活图景——
身心健康,精力依然充沛; 家庭和睦,子女比较懂事;事业稳定,又有所成就;能够平衡工作和生活,比较自如地处理家庭、事业以及社会关系…

自然,日常的生活可以简单一点,但世间与人生并不简单,人一生所要经历的“坎”,往往不只三、五个,甚或十个、二十个,而今到了这一年龄段,许多坎已经过了,身心的压力也大多解脱了,有的甚或还拥有了不同往日的新希望。人接下来,通常而言也可谓是进入“知性、天命岁月”了。

对于知性人生,理想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模样,千万个人,诚然可能有着上百种不同的图景或感悟——
从衣食无忧,到财务自由;
从田园风光,到都市高楼;
从身体安康,到活力追寻;
从浪迹天涯,到一展才华;
从亿万家财,到显赫的地位;
从事业成就,到心灵与情感的和谐;
… …
换言之,世间每一个人都想拥有知性人生,过上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活,如:
家居不大不小,生活不紧不慢;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平日里自由自在,能随意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每天清晨起来之时,能与孩子或亲爱的人一起晨练,一起享受早餐...
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月有不错的收入,而没有房贷之类的压力;
回家泡一杯清茶,看云水相映,竹菊相依,过上淡泊宁静的平凡生活
亲人身体健康,作息规律,饮食有味,兴趣爱好比较高雅,家庭和睦,该有的温馨都有……

另外,前些时候网上流传过“人间五品”之说,出处虽然不清,但无妨转述一下:
“人无钱无病有时间,上品;人无钱无病无时间,次品;人有钱有时间且无病,绝品…”

然而,无论哪一“品”,凡事预则立,应该属于一个常识吧。由此,知理、知趣以及知足,可以说是人类生活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大基底。
事实上,无论人类生活,还是应对一些日常事务,基本上都差不多,都有其一些相应的“理”与“度”的考量问题在那里。
如果说,人年轻时需要比拼努力与体力,那么人生的后半程,更多比较或支撑的是内在的知性,或者人们通常说的智慧与素养。
一般来看,人随着经历与阅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沉淀,对于生存之道以及人生的本质、基本趋势,会渐渐明晰起来。
例如,对于多数人而言,生命的质量,不是物资数量的多寡所能衡量的。做事需明理,打好基础,而明理与基础工作,先须搞清方向类问题。

不难理解,在世间,在人生的道路上,“知性”或“明理”,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或修养。
这类品质或修养,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例如:知道自然与人的一些本性,拥有较高的悟性,能够善解人意,洞察多种世事,同时有点儿雅量,责任意识,等等。
换言之,思想与心理的健康,行为正派,能够明辨是非,明白自然之理,人生之理,以及社会生活之理。

灵魂相对丰盈,而内心安然,处事不慌不忙,这样的生命之境,除极少数人外,大家都是十分向往的吧。然而无须讳言,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着这样的一些经历或感受——
对上与对下,以及家庭和事业之间平衡不易,几个人无法平等共处,不被人理解…这些无疑是尴尬的,也是心酸之事。
人生比较短暂,可为什么一部分人,包括不少已经年过半百者,甚或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当事人,其言行依然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就此,我们适当花点儿时间,做些探讨与检视也是应该的吧!
世事洞明皆学问。一些智者几十年下来,无论工作还是家庭生活,都可谓是左右逢源,能做到未雨绸缪,关系自然、融洽。而“心若不明,诸事尴尬”!
众所周知,家是一个生命的港湾,生活着通常不只是居住是否舒适之事,更多的则是内心的安宁与和悦。
曾有朋友提到,女同胞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除了温柔的容脸,可以拥有信任的眼神,以及乐于倾听的耳朵,善解人意的语言表达,这对于家人而言,算得上是一种和谐、和美的生活吧。
同样,有位从事文化工作的女士一次坦言:当我步入中年,身体健康,丈夫体贴,孩子也听话,自己有一份真正喜欢的工作,也有所积蓄,人生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过日子,不必成名,也不必发财吧。

安顿好家庭,让自己可以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与工作,基本是可取的。现今,越来越多的人还是想尽力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求得平衡。
生活没有什么“十全十美”,应该是一种常识。然而,我们很多人似乎忘记了自己努力的初衷,把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其它事情上,而唯独忽视了家庭或日常生活的安康与科学。
有一种观点,后半生最好的活法,离不开三个字:慢、静、清。知命之年,尽可能少一些物质的牵绊,感受一下岁月的静好,如果从生活方式的视角而言,是可以有更多的作为的。可惜,现实生活并非都是这样——
“不说吵架了,明明家中有事,依旧见不到人影…”
“一句关心话都没有,一言不合就贬低、指责你!”
“人前人后不一样,非常嚣张,实在让人崩溃,可我在外却只能强脸欢笑。”
“一个月多没回家,一天突然回来,以为他想通了,但听到的却是:‘离婚吧!’”

人世间,意气用事,玩“双标”的比较常见,有的即使年龄不小了,依然没有几件事情处理得理直气壮。
有的人依旧有着幼稚的幻想,甚或把生活当成赌博,待事后有所顿悟了,却发现为时已晚,代价非常严重。
其实,“尽人事、知天命”,可以让生活多一些温馨。有一种比喻:
每个人都像是航行其中的小船,“背负的东西多了 ,有时就会寸步难行”。所以,一些智者比较推崇“取舍得当,学会放弃,不为凡事所扰”。

人的格局,与人的视野、胸襟、认知有关。如感情表达,通常有着无数种的方式,其中有的人虽然不曾提到过一个“爱”字,但字字句句、时时处处却都充满着发自心底里的爱。
一些人不仅善解人意,能够体察对方的苦恼,可以敏锐地感受对方的情绪,还有比较可贵的雅量,能宽容别人的过错。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长时间里我行我素,唤醒不过来,不仅本人,身边的人也跟着“走不完的坎坷”。

“做人说话太难了!”其实不难看到,人若是三观不正,不管如何迁就,如何沟通,都无法平等共处。
由此,常有人感到委屈、难受后幽咽着吐露:大家在一起很累很累,彼此之间,谁也看不起谁,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了?!
案例:有一起烈性犬咬人事件曾引发比较广泛的关注。据报道,这只烈性犬当街咬住一名女孩的腿部不松口,情况十分危急,有一名过路男子挺身而出,棍打恶犬救下女孩却遭到一些人的指责...

前些时候,看到过一则报道:一位公职人员挺身而出,帮助几位老百姓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让他们重获了生的希望和勇气。
就此,曾有老一位同志表示:好的人生,是不慌不忙,是达则“兼济天下”!
易知,这是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又有着某种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人生价值取向。不过,能真正做到“不慌不忙”、“通权达变”的人,似乎并不多见。
伟人毛泽东,其 “天下为公”、“高瞻远瞩”的人格特征如今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世人所认同。当年延安,在遭受重兵进攻极度危急时刻,也是胸怀天下,十分沉着,并以其少有的智慧,冷静应对极为艰难的时局。可有分析认为,在其一生中曾先后数次被“自己人孤立”时,也未免出现了一些疏漏,以至让无数人为之感到惋惜!

“见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面对周围的庸人、小人,你即使善意提醒,对方可能不愿听从,有的可能反而责骂、攻击不断。有时,甚或还存在着群体失态的问题。
顺提,人过半百,有这样两种比较典型的生活方式或曰人生观:
一种是:不争,不想,不强求,开心健康最重要;
另一种呢,虽然也表示“财不可贪, 欲不可纵,傲不可有”,但坚信“志不可无”。

对于现实生活中一些群体问题频生,有人认为是更年期因素所致,也有人表示不便认同,认为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如一些人曾先后吐露过他们所遇见的怪事、祸事、闹心事——
“工作中,一言不合就吵架,快让人崩溃了。”
“家里有一个‘火药桶’,一点就会‘炸’!”
“一直以为他/她是因为太忙了,才把家当成旅馆…”
“自己月入不到3000元,家中老人竟然索要1500!”
“接受过二十来年的教育,还拥有高级职称,也就这个德性,这种水平?”

记得有人提到过一个小品,里面的主角似乎“情商太高”,把各种敏感问题都一一给“回避”了。
然而众所周知,长期回避问题,并不可取。无视真相,缺乏理性,往往会让人与事陷入恶性循环泥沼,而不能自拔。
曾有人回忆在校上学时的生活:一次作业有问题,老师沉不住了,全班不让下课,包括喝水、上厕所。
还有不少人更是直言,自己是被父母家人给“打大”的……

人到五十岁,有人得失荣辱,随遇而安,有人拖地买菜,做饭洗衣,说自己像个“灵猴”,也有一些人就是沉不住气——
一位有头脸的人物向配偶提出离婚。那晚,配偶强憋着泪水,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诚意。次日清晨,又早早起身准备了“爱心早餐”,可这位头面人物还是…
事实上,生活观念不正,视野不够,基础偏移,或者说“三观”要是不合,不管一方如何迁就,如何努力做沟通,往往都难以达成多少共识的。

应该指出,即使历史的车轮业已进入了新的千年,浑头浑脑、神经质的人依旧有些多见,虽然其背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不少。
盲从,偏执,狂热,甚或放荡、残忍……对于此类生活现象,大家都是应该有所警醒的吧!
案例:2021年一个春日,某小区一女士站在阳台上,有些不舍的望着周围的一切,而后又想了想,拿出手机将一条长达1920字的信息发给了姐姐。上面写的就是不被婆家人理解的心酸事!

眼下,“坐拥繁华”之人与日俱增,可“牵手素雅”之士却有些罕见。
按理,经历世事沧桑之后,可以沉淀自己,尽心处事。可一些人不仅先前的壮志逐渐退却,甚至连基本的心志也从畸形走向了变态。
如教师、医师等公职人员被曝光骚扰女生、女同胞事件层出不穷便是一例,其它的职场人士就更不用多说了。
2018年,一名90后的女孩在地铁上由于心情不太好外加来了“大姨妈”没让座,据说竟然被人当场扒了衣服……
2022年,阿根廷输球引发了一场群体失态:痛哭、哀嚎、发狂、跳楼...据说,还有人跳楼的原因是“借了500万高利贷, 想一夜暴富”!
另外,2017年有媒体披露过一则震惊的消息:一些地方因违规喝酒“非正常死亡的官员”短短几年时间也多达两位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古人就有的一种生活志向,其意味深长,无疑引人深思!
而一些即时、短暂的快乐,虽然非常的迷人,但类似这样的快乐,这样的生活模式,是否有利于生活的优化,长远的进步,以及相对理想生活的实现?

“世上神经病依然很多,看着是个正常人,一说话、办事,就表现出来了!” 
糊涂的认知,会导致糊涂的人生。事实上,曾有人在被社会“毒打”之后,含着泪总结出了的六、七条惨痛的生活教训……
因而不得不说,面对诱惑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保持初心,不要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掉进犯罪的深渊无法自拔!

为人处世虽然不太容易,但人要是到了属于“知性”的年纪,依然稀里糊涂的,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甚或自欺欺人,忘记了人生的初衷,那么除了遗憾,还有痛心甚至非常可怕的结果。
诚然,多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能够明白这样一个理——人生大都不可重写。一步错,紧接着的可能万步皆错。缺少智慧的人生,别说是事业的成功与成就,就是已经取得的财富、情感以及事业都易丧失掉... 最近,几位“富叔”、“成功女”在梦境破碎之后哭诉“知道错了”,便是教训比较沉痛的一例。

众所周知,“有理、有利、有节”,是为人处世的一大基本原则,要掌握这一原则,没有必要的视野与辨识能力,就无从谈起。
就此而言,“知性”生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如果说物质资料是人类生存的“航船”,那么必要的阅历与学问,则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压舱石”,是人类生活知性化的一个“指南针”。
由此,许多人会联想到生活的“大智慧”与“大格局”。而人生大智慧、大格局的基础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智慧生活的底气来自哪里?进一步而言,人类的大智慧需要阅读、思考,需要生活实践的反思与总结,琳琅满目的“鸡汤文”,市面流行的“厚黑学”,或一些“成功学”,以及众人狂欢的商品市场,五彩缤纷的影视或历代经典文学,都隐含着不同的知识与智慧。那么,要提升智慧,充实人生,是否以此为伍就够了?有点不好说,其关键的一点,是要看基底的思维逻辑,能否经得起大家的推敲?

记得有学者提出过,人生有九气、九局、九品、九悟和九雅,其中九气包括:才气、和气、清气、底气、志气…而大家都这样来要求或衡量的话,是否太过理想化了?首先一点,时间允许吗?
这里无论怎么说,有一点,即闲时多一些阅读与思考,注重阅读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生活观察与思考内在的一些逻辑性,从中渐渐凝聚或增添一些学识,人生底气,还是比较可取的。
东方领袖人物毛泽东,其视野、气质与格局,明显与众有所不同。他之所以成为思想家,并带领大家成功开辟人类生活的新天地,无疑与其一生酷爱读书与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普通百姓,在生活的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包括必要的反思能力等,是比较现实的。虽然说不上生命由此“无往而不胜”,但至少属于人性的一种修炼,也是人格塑造的一个组成部分吧。

自上个世纪以来,就绝大多数人而言,阅读与思考可谓是经常性的,也是史无前例的。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何依旧时不时的有人感叹世间生活的心酸?一些群体,反常甚或离奇类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又是为什么?
在此毋庸讳言,大家年轻的时候,虽然学习知识的时间都不短,而相对年轻一些的亿万同胞,进入高校之后各种学科,各类专业知识,似乎更是给人一种琳琅满目的感觉。
不过,尽管高考、公考之类能够培养和选拔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近年考研大军学校图书馆依然跑得比较勤快,但对于多年来应试机制之下的产物,很多人还是有些心知肚明的。
现今,再加上从眼球到舌尖,从鲜花、掌声到礼品经济的泛滥,牵引心神的东西太多了,知识阅读以及观察与思考嘛,不能说不多吧,就是有些偏了。
由此,面对世间,面对复杂的社会,即使年过半百者,依然感觉看不透人心,难以从生活或思想困境中解脱出来,其中自然包括一些决策人物…由此甚或一些人吐露“经历不完的酸甜苦辣”,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
“见证过教育机制的僵化或标准化,将亿万生灵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机械人,真是无语呀!”其实不难理解,学识与文化修养,不只是具有某些专业知识,通常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情操的陶冶,内在品德与人格的塑造。

(六)“晚秋”旅程 (1)

“小时盼过年,后来怕过年;一年又一年,不觉到晚年。”
“已经淌过了很多条的河,见识过无数的人与事,也翻越了许许多多的山…”
人从呱呱坠地,成长到四处奔走的青壮年,随后的岁月里便会进入到时间相对自由,人生相对丰富的“晚秋旅程”,进而慢慢地老去。
不难看到,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火岁月和许许多多的沧桑之后,内心里大都会留下岁月的各种印记,并生发出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感慨与感想。

前些年,许多地方60岁以上人口的占比业已超过了20%。近些年,部分地方这个比例甚或已经突破了30%、40%的关口,一些边缘乡村的情况已经有些不便描述了。
一般而言,人进入退休的年龄段,时间相对充沛了,可以比较自主地选择本人所喜欢的生活方式。这对于身心而言,变得自在、轻松了,无疑是一种解放,是一种幸事。
诚然,在生命的岁月里,很多人也未免有着这样的一种感觉——
早年,大都是朝气蓬勃、容光焕发,一些文雅,透着秀气或帅气逼人者,往往会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仙女”,或“女神”、“男神”之类的;
后来,历经了无数岁月的风霜雨雪,往昔那种靓丽或帅气的容颜,似乎渐渐变得暗淡了下来,甚或是消失了,已经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基本会面临一个作息与心态如何调整的问题。不难理解,要是当事人作息有规律,情感生活上亲切而不油腻,再有一些兴趣爱好之类的,把日子过得不慌不忙,余生变得丰富多彩,是完全可以拥有一种由内而外,与众不同且极为珍贵的灵气或魅力的。另外,在这个时段,自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大家进一步探讨。例如:留守与独居老人的情感问题,农村等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以及深度老龄化所面临的多种尴尬与人类理性抉择类问题等。

“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众所周知,人生之旅步入后半程,生活节奏大多变慢了,而且见多识广了,对于他人的言行也大都有了更多的包容性。
不过,由于生活背景条件存在着一些差异性,心态方面似乎依然有着多种比较复杂的表现。例如:
有老年朋友明确表示:虽然容貌与身体的改变,我们无法阻挡,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年轻态”。
一部分生活环境不错,性格又相对开朗者,似乎更是乐于做一个“可爱的老头”。他们人际关系良好,情感生活亲切而不油腻,通常有着几个知心的朋友。
有的不仅不攀比,不强求,还每天早起,给自己或家人制作一些营养的早餐。平常吃惯了食堂与外卖类饮食,口味多数不错,但食材与调料就有些不好说了(部分机关单位食堂大体属于例外)。如今退休了,学会自己选配食材,与家人一起享受健康的美食,包括茶饮等,这日子快乐又安康,应该是不错的吧。

告别职场 ,开启全新的生活模式,自然不只限于饮食与家居生活。众所周知,老年朋友中不乏爱好大自然与旅游运动生活的,与此同时,也依然有乐于与新生代——小朋友们在一起的,方便之时给他们讲讲故事,活动活动身体,并帮助年轻的父母们代为做些启蒙教育。毕竟几代人的血脉是相联的,孩子的成长,一家人的身心安康,才是一种无价的财富。

有一些相对知性、开明人士,自身心理素质良好,他们有着比较高雅的兴趣爱好,文化底蕴多一些,因而生活中还往往带有一种浪漫的情调,幽默的情趣,由此也可以把日子过出如诗似梦般的韵味来。
笔者对电视节目主持人(中国央视评论员)白岩松的印象并不多,不过相对深刻一些的似乎有三、四点。其中之一,便是他2018年就自身职业去留问题以及晚年生活所表达的一点感想——
“ 我希望,六十的时候,诗与歌,还有一些鸟的欢叫声,让我耳顺而安适。”
“我希望在‘自己去意已决,而观众恋恋不舍’之时收手,否则‘自己恋恋不舍,观众却去意已决’,那就会变成笑话,我可不想成为笑话中的主人公。未来十年中,我会一直带着这个警觉,评估自己的去留。”

晚霞,是可以绚丽多彩的。
还有一部分老年朋友,身心素养特好,他们虽然从职场上退下来了,但知道“等、靠、要”并非人生晚年旅程中唯一可选的方式。
对于晚辈,他们能够主动换位思考,觉得儿女们生活压力已经比较大了,有的基本是自顾不暇,能给父母的金钱和时间都十分的有限。由此,他们主动作为,老当益壮,积极发挥余热,有的甚或根据自己体能与技能特长,开启了“拓展生命宽度”的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人生之旅,大器晚成者并不少见,尤其在这新千年里,随着生命时空的延伸与扩展,一些人虽然是上了年纪,但所呈现的却是“老树长新芽”的景象,似乎生命在不知不觉中积蓄了新的能量,焕发出了新的光彩!由此,也先后被周边的人们称之为“最靓的阿姨(奶奶)”,和“最酷的大叔(老头)”。

 

记得2018年,浙江有位可敬的老人,他向儿子交待了自己最大的一个心愿:为村里建一座“冲不垮的桥”;
2019年,有媒体透出一则消息:有位老红军,生前一共资助贫困学生多达1699名…
人在经历了很多事,也思考过了很多问题之后,一般会变得智谋过人,更有远见,而不会再像低龄青年那样被形形式式的困惑给缠绕了。
然而,这里也毋庸讳言,古今中外,人有明慧、能干,也有短视、愚鲁,在各种人性里,有和善、豁达以及坚忍,自然也有急躁、孤僻以及庸俗和固执,等等。

一个人,容颜的改变是自然现象,早年的气力或矫健的身体不复存在,大家也可以承受,而生活中比较尴尬的是:一部分人在“耳顺”之年依然孤陋寡闻,还有人甚或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家人无法正常交流。
代际关系比较敏感,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年轻人接触的时新知识可能多一些,年长者生活阅历相对丰富一点,思想观念有距离不足为奇。可日常生活中,一家人以及一个社区、一个市县之类,在直面生存还是寻求发展一系列问题时,一旦观念起冲突,就可能无以为继了。虽然是非对错各有千秋,但在节奏加快、套路频多的背景下,对于依然浑头浑脑,甚或我行我素、无所顾忌者而言,这日子也就不难想像了。

这方面,很多人都曾耳闻目睹,甚或亲身经历过不少尴尬的生活场景。如《科大女生不得不硬刚百万粉丝网红:求你了,别再骗我妈的救命钱了!”》便是一例。具体内容也许会有些出入,但类似的尴尬与伤感层出不穷,真有些让人无语了!

人这一辈子,说句真话,确实不容易。有点年纪者,人生之旅大都经历过多种坎坷,品尝过无数的辛酸。
在早年,生产劳动以及养育后代(也包括第三代),几乎占居很多人生命的全部时间,由此新知识接受的少,一些习惯也难以改变。这一点,不妨以饮食问题为例,长期饮食不健康,包括太过节俭,不仅会增加“三高”风险,肿瘤与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也难以避免!

而年龄越过“六十”以后,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人会渐渐地老去,如果新知识没有得到有效补充,思维的敏捷度以及行为的正确性就会大打折扣,身心也会因此而蒙受伤害。

 

诚然,随和的,自信的,保守的,自恋的,求新的,疑惑的…就各种心性与生活方式而言,基本都有其各自的利弊或长短 。
人们常说,因为坚持,所以成功,所以感动。另外,也因为一些对错或是非不辫的坚持,所以让生活变得尴尬,生命蒙受伤悲。
是坚持,还是放弃,以及某种变通,其中无疑是有不少学问的,展开来篇幅太长了,只能在方便时另行探讨。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一提的——
人之所以心累,一个比较直接的原因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对此,有学者认为,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一种执着,而不放弃该放弃的属于无知,是一种固执。

有些人到了晚年,依然是我行我素,甚或是肆无忌惮,其中虽然有历史的原因,但没有具备足够的能力应对生活的多种变化,依然固执己见,是会让人疲惫不堪,甚或搞得家庭(单位或地方)鸡犬不宁的。

——一位长者深夜脑梗,送往医院抢救无效…连值班医生也就此叹息:一把年纪了,还不知节制!

背景解读:当事人退休在家,除了喜欢打打麻将,没有别的兴趣爱好。由此,几乎天天都要去泡棋牌室,有时人一天到晚都在那,家人也提醒过多次,可没起什么作用。 有知情者透露:那天,当事人吃过晚饭就去了棋牌室,而时间一晃就到半夜,...

——北美有一位女士,在一档采访节目中吐露,自己曾在国会参议院工作,是一位高官的秘书,曾经指控那位高官1993年时在国会办公楼的地下走廊强奸了她。她向法院提起过诉讼,但没有得到受理,后来反而受到了“死亡威胁”, 甚至连家人也经常受到恐吓,她不得已中选择飘洋过海,到异国寻求庇护…

如果说,人生最难控制的是情感,那么,到了一定的年纪,最难改变的应该是个性性格了吧!不少朋友都多少有些了解,虽然人的自信与自恋,执着与固执,它们的区别并不明显。但前者与后者有其不同的前提或潜在的背景条件,即基本思路或方向的正确与否。人要是观念僵化,思路与目标出了偏差,那么其所言所行就会与固执己见,甚或心神错乱问题沾上边儿。

有的人仅仅是个性性格类问题,也有的人则是一惯的唯我独尊、专横跋扈,为了一己之私利,随时可以置身边人的基本权益于不顾!
而人性中,要是自私、任性的一面长期存在,严重的,为了自己的生活或所谓的尊严,选择蔑视他人的幸福乃至生命,由此试想一下,那样的生活…

上个世纪前几十年,中国大地上发生过一系列让大家难以言表的痛事、憾事,就几个主事人当年的为人处事而言,无论多年的同僚还是后人的感受,比较倾向性的看法就是“刚愎自用”!
众所周知,社会生活变局频频,人面临着生活的重重压力,要是能够调整出相对正确的姿态,直面生活的挑战与机遇。晚年的生活就会少些麻烦,人生之旅也可以走得更顺畅一些。

而自恋、固执型的人格障碍,不仅会带来多种伤痛,是可怕的,严重的甚或会把人给逼疯的!

在此,顺提一起记忆相对深刻的案例——

因带娃问题,某市一位小朋友的祖辈与年轻的母亲产生了矛盾冲突,据知情者披露,一位做长辈者还当着孙辈的面连扇其母的耳光。有多家媒体曝料:不仅孩子被吓哭了,就连许多网友事后见到视频也怒了…

不得不感叹,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偏执的个性都是非常可怕的!
就此,生活方式学者认为,人到了一定的年纪,相对高级的生活方式,不是聚会,也不是通常的养生,而是侧重关注精神世界,提升思维品质,对一些现象,尽力做一些相对全面的分析,其中自然包括对自己生活的检点与反思。不妨听听别人的建议或评价,因为长时间都是活在自身的认知里,容易故步自封。而留点儿时间,反思过往,修正自己,生活由此是可以添增更多美好的时刻与记忆的。

人得意时要看淡一些,失意时也需要看开一点。一些善意的声音,更不能装作听不到。生活中,如果让理智再多一点,大家是可以重新开启生活美好的时光的!

 

(七)“晚秋”旅程(2)

大家都多少有些了解,人到了六、七十岁,健康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因为要是身心方面出了毛病,包括有形或无形的伤痛,以及失智问题等,这日子过着可就太费心了!

不难看到,如今退休或类退休人群,饮食日趋多样化,很多人不仅吃的好,也比较注意荤素的合理搭配,日常作息锻炼问题也较以往重视了。因而,在医疗技术条件的加持下,许多地方百姓的人均寿命已经突破了80岁的大关!
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无数人除了生活和医疗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老年群体的养生意识也相应地在提高。可以说,健康长寿业已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追求。

而健康长寿,除了经济水平和医疗条件,还与饮食与作息习惯,自然以及人文环境,生活观念与心态选择等生活方式类因素密不可分。

就长寿老人的生活状态来看,有统计资料显示,他们的生活方式大都有其协调性、科学性以及规律性可言。如生活内容充实,兴趣爱好广泛,平日不忘劳作,注意适度休息和适量运动,同时讲究个人卫生以及生活环境的活力与优化等。

不少乡村寿星们的“长寿秘诀”,便是水、气环境宜人,本人热爱劳动与习惯生活自理。
“人过六十,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牛,但买米、和面、烧菜,以及带护孙辈依然是一把好手,愿意忠心耿耿当‘保姆’,无怨言。”
他们常常话到老,干到老,许多人在为家人和社会不断奉献的同时,也收获了身心相对和美的幸福生活!
在此,不妨顺举两则例子——
2018年,北京有关方面向社会发布的先进事迹提到过福建尤溪县的林上斗,卸任空军旅级主官后带领当地村民走上了一条富民兴村路;
201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则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其实,环球健康就曾在《生命容易早亡的十大特征》中提到——
有研究表明,人的健康以及寿命的长短,与其个性性格、活动类倾向也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其中影响寿命的因素中就包括:没有兴趣爱好,久坐不动,没有目标,生活颓废等。
与此同时,也有几位学者直言一些职能部门和一些人的“内卷”问题: 现如今,有很多人回到家里后,依旧什么都不会做,甚或有些不愿做...

应该承认,有相当一部分人身体早早出了问题,其中有过于操劳所引起的,也有吃喝随便、作息混乱、任性妄为所致的。 
以饮食问题为例,不知五谷杂粮为何物,酒席应酬频频,喜欢油炸、烧烤类食品,尤其是自己不知节制。一些人年轻时更是喜食炸鸡、冰饮、牛排、薯条……自然还有腌制类食品等,其中有的诚然属于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条件的所限。
另外,长期缺乏运动, 缺少必要的锻炼,由此容易导致身体机能的退化,从而增加各类病患的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普通百姓病不起,即使白领贵族阶层呢,一旦被病痛缠上了身,众所周知,这日子也是不好过的呀。某种意义上,都是属于“可怜人”或需要同情的群体了!
身体得以健康,生命得以延续,离不调理与滋养,科学作息、合理膳食等,这些都是长寿的基础。因此,建议部分老年朋友尽早调整作息,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有病→吃药→求医→住院→卖房→借钱→抢救→直到整个身体插满大大小小的管子……”
曾任职中国国家卫生部的一位高级官员说过的一席话,是否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再则,健康不仅是指人的身体机能,也包括人的心理状态,以及精神层面的一些修养情况。
当前,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趋势,就是一部分人的身心健康状况良好,离大家祝福中的“长命百岁”,已经不再那么遥远了。
2024年的一个春天,在南美举办的“环球小姐选美赛”—地区赛中,一名年已60岁的律师工作者玛丽莎·罗德里格斯,展现了其岁月如诗之不老魅力(由此而荣获冠军)!

那么一些人看上去青春永驻、健康长寿,靠的是些什么呢?就此,至少还有两种说法,睡眠的质量以及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有一种常识性的说法:肝胆的运作基本都是在人熟睡的时间段进行的。
而且另据介绍,脾也是每天利用睡眠的时间去收集血液,送到肝脏去解毒,而后干净的血液, 再从心脏送到人的全身...
可以说,睡眠与人体的各个器官都有关系,其中中医认为睡眠与心、肝、脾以及肺、肾、胃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一个人要是时常心潮起伏、心烦意乱的,其睡眠问题是可想而知的吧。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几点良好生活方式中,除了“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就还有一个“心理平衡”之提法。确切一点来说,应该是注重心理的自我调适(外部客观环境的改善另行探讨)。
医疗机构比较注重的是各脏器对睡眠问题的影响作用,而生命科学以及社会与心理分析人士所关注的问题,似乎有些相反。如“失眠先治心”,某种意义上也在提醒我们多关注人的心理问题。机体的健康,与思绪、精神层面的安康,都不可忽视。

通常而言,身心豁达、生活乐观者更易健康长寿。如有一项针对百岁老人的调查显示,这些人对自己的生活常常充满信心,即便在遇到困难之时也有足够的耐心或斗志。除了背景条件,有些老年朋友,其心态与性格都非常的好,并善于自我调适,几十年下来,基本没有与别人计较过。如果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会主动伸出他们的援手。
近年网上有一首《半字歌》,不知大家有否留意过,其中有这么一点带有生活哲理性的内容:人生“半贫半富半自安,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神仙。”
应该说,多少有一点儿参考意义的吧。无论老年朋友,还是中年人,要是太过追求十全十美的生活,是非常容易伤心的,是不是?
有一些相对有些理想的生活状态,如心态相对平和,同时保持一些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日常的生活简单一些,纯粹一点,这样才能活得相对轻松一些。如有时间与精力的话,不妨争取生活环境洁净、宜人一点,让自己以及亲人能够清宁地享受生活的舒适与美好。

曾有人这样坦言:六十岁以后,基本不争,赚不完的钱就不赚了,不如去领略一番大好河山;身边人那些不好听的话,也别放在心上…
当然,要是说“把心态放平便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人生的幸与不幸,都取决于自己的心态。”这些话,自然也说得绝对了一些。
类似的,其实还有——
“到了晚年,不再为他人扰,只为自己活!”
“人生跌跌撞撞走过了大半。迎来了退休的年龄,是时候静下来享受生活的风景了。”
“如今这个时代,人人都举步维艰,靠别人并不现实,靠自己才能走得更顺一点!”

这些话都有其理在,只是,人生的背景大不相同,另一方面,要是真的“躺平”了,也会出现一些别的问题的。在此须知,人生在世,许多人往往难以安顿生活,难以预知未来。
典型案例:有位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女们发现其记忆力越来越差,不仅忘记吃药,还常常忘记儿女以及自己的名字,还有家庭地址,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日常活动都出现了困难…换言之,现实生活中很多事并非自己主观想像的那么简单,我们既不要把事情都看得很重,也不可把事情看得那么的轻。

老年痴呆的病因似乎尚不明确,但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一项国际研究成果显示:如果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将患病的风险降低35%。因此,有一些不良习惯者,应争取尽早改掉,以降低患病的风险,如长期缺乏学习、缺乏身体锻炼。其实易知,人缺乏学习与思考,容易出现大脑功能退化问题,从而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而适度学习与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供氧,改善记忆和认知能力。

近年,“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父母,不指望儿女养老了? ”就此,有一点是应该承认的,现代社会,人的自主意识,独立生活意愿不断地在增强。这多少是有些积极意义的。事实上,传统的互助型生活方式,与现今社会日渐显现的独立自主生活方式趋向,两者各有其不同的利弊,如何取长补短,大家可以各显神通,做些交流与借鉴。自然就社会层面而言,还有不少课题性的工作需要及时跟上。

顺提,一段时间里,在老年人群体中,也有一部分人由于这样那样一些客观原因而生活着比较窝心的。如许多人的子女远在他乡,而且有了新生代之后,不少老同志不得不改变先前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的甚或从一个专业工作者,一下变成为“家务主理”、“免费保姆”,其中包括老两口一东一西、一南一北,还有的甚或连语言交流都非常困难。即使不说日常生活的磕磕碰碰,时间长了,其心境往往有点儿天知地知和自个儿心里知的味儿!

诚然,话再说回来,健康长寿者,大多有其性格开朗,以及“很少发愁”、“基本不发火”,能够长时间保持心平气和的一些心理与行为特征。
为了生活的安宁与和美,需要两代人以及社会各界一起来关注老年朋友的身心健康问题,用智慧和行动来守护“晚秋时光”,守望大家的幸福生活。

 

如果从生活方式科学的角度而言,调整心态,照顾好身体,非常重要。换言之,某种意义上,“最好的医生”还是自己。这一点,其实不少医务系统的朋友也是认同的。
例如,当一个人感觉到每天容易疲倦、异常累的时候,通常需要留意肝或肾或脏功能是否出了问题。
前面提到过,与身心安康、寿命长短相关的行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调适…还有生命与医学科研机构人员提醒大家,可以按照这一行为准则去指导日常的生活。

具体而言,人体的免疫力,晚年生活的质量,包括能否健康长寿,跟一个人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紧密相连。
其中,生活环境牵涉面比较高,饮食环节相对容易掌控一些。如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蛋白质等等。不过,补充营养也并非一味地去进补特制的保健品。
人老了,众所周知,衰老与病痛是免不了的。就此,我们认为其最好的“药物”还是新鲜蔬果和清新的空气,自然还有水与阳光等。
对于饮食会影响人的健康的看法,很多人看法基本是一致的。除了一些蔬菜,39健康网有一篇科普文章曾经例举过几种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食品,如酸奶、胡萝卜素,植物类茶水,鱼和贝类,以及适量的鸡蛋、鸡汤等。科学养生,也要避免盲目跟风。例如,食物进入体内二十小时,甚或两天、三天没有排出体外,虽然易形成一些毒素。但所谓的专业排毒尚需谨慎,平日里增加一些膳食纤维还是比较可取的。
不要吃得太油腻。不能渴了才喝,不能累了才歇, 不能病重了才关注身体。
还有,曾经提到过的睡眠。众所周知,人都希望自己的身体是健健康康的。而一些人出现体质问题,与优质睡眠的缺失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生物钟与睡眠时间的把控上,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日常锻炼以及心态问题,就不再多说了。

“和为贵,自寻乐,重饮食,常活动,动动脑,按时睡…”
人在度过了中年的忙碌之后,渐渐的,会多一些沉稳与理智。
有学者表示,人进入晚年,提倡忘记过去,看淡恩怨,遇事不妨潇洒一点。同时,用实际行动来呵护温馨的家园,珍惜身边的亲人。
人,要是生活常识多一些,平时注意生活方式调节,一生到老远离癌症、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糖尿病等,并非没有这种可能性。 

如果说,活出健康,活出生活的质量,是硬道理的话。
那么给生命做一些“加减法”,便是长寿与幸福的密码。
例如随着年龄的增大。不妨做一点减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相对低物欲的人。曾有人在有了一部分积蓄之后,考虑提前退休,转而牵手自己所喜欢的事情 ,过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当然,人要是不上班了,身心的压力减轻了,而空闲时间相对的多不少,自己适当做一些“另类加法”也不是不可以。
适当调整一下作息时间,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可能的话, 继续保持甚或提高一些思维的活跃度。
找准位置,照顾好身体,无疑是首要任务。然而,再在此基础之上,注意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安康与幸福的生活就容易常伴左右。

“晚秋”的提法,也许有人看来少了一些乐观的情调。但“秋天”的节气,也有着“收获时分”以及“硕果累累”的隐喻。事实上,除了大家通常所见这一阶段人生的丰实与丰润,也确实有人在年近60岁时开始创业, 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竟然真切地演绎了大器晚成的人生佳话。

事实证明,无论六十开外,还是七、八十岁,同样是可以活出生命精彩来的。愿老年朋友们与大家 一起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新天地!

(篇幅有点长了,可能会给有些读者朋友带来不便,“碎”、“终”、“看”拟暂缓上传)

 

 

科学生活

基本 理念

 

 

 

 

生活方式

平台一期

 

 

 

 

 

图片频道

 

 

安康-活力

 

 

艺术-生活

 

 

自然与生活

 

 

校园生活

 

 

生活-情义

 

 

 

 

 

  

分 块 配 图(预备)

  

分 块 配 图(预备)

 



生活方式网 //www.ks006.org(原浙备www.yuyu2166.org)网站地图联系方式 中国 浙江 Zhejiang China

( 文教社科生活类独立网站,书稿等内容版权属“心”生活-新文化所有,未经授权请勿它用 )